王建民: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三大願景
華廣網17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評論文章分析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涉臺政策內容。文章指出,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三大政治願景與目標,是對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長遠規劃與設想,是海峽兩岸共同努力的目標與方向。逐步實現這一願景與目標,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前景,為中華民族的真正復興與國家和平統一創造條件。
全文摘編如下:
胡錦濤同志在十大八報告中指出,“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臺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這是中共中央對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的三大政治願景與目標。
“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是中共中央首次在黨的綱領性文件中提出建構兩岸政治關係的重要政治主張,也是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第一個政治願景。目前中央關於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但兩岸關係的發展不能一直停留在簡單、容易的問題上,不能局限在經濟或事務性問題上,必須面對最艱困與最艱巨的政治問題。況且,兩岸關係發展到一定程度,政治問題不解決,兩岸關係就無法向前發展,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雖然兩岸都認同“先經後政”的原則,但不能固守這一原則,需要亦經亦政,政經並舉,“逐步破解政治難題”是兩岸共同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對於統一之後的兩岸政治關係與臺灣的政治安排,中央早有“一國兩制”方針,現在是探討兩岸統一之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或過渡時期的兩岸政治關係,即胡錦濤同志提出並強調的“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可以説,中共中央採取了非常務實與開放的態度,並沒有先入為主定下一個兩岸政治關係安排的調子,要求臺灣方面同意與確認,而是“希望雙方共同努力”與共同“探討”。
第二個政治願景是“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臺海局勢”。儘管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不是新主張,早已提出,但作為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三大願景之一,寫入十八大報告,提出兩岸“商談”建議,則彰顯了其非同一般的重要政治意義,成為中共中央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政治目標之一。從理論上講,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符合兩岸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應為各方所樂見。但在兩岸政治現實下,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置於區域政治格局下,問題就要複雜得多,就會有外部因素的強烈干擾與影響。馬英九早在2008年選舉時就提出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但後來卻逐步放棄這一主張,對大陸的主張與建議消級應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認,美國對馬當局幕後強烈施壓與反對是重要原因。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如今在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格局下,臺灣在美國“以臺制華”戰略中的地位重新上升,美國等外部因素成為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重要阻力與障礙。
除了這一重要的外部因素,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政治問題,與兩岸政治關係聯繫在一起,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兩岸政治互信依然脆弱,現階段商談軍事互信機制仍面臨很多困難。但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長遠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是必由之路,也是海峽兩岸的共同責任與任務。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第三大政治願景是“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是中共中央在十七大報告中就提出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建設的重要主張,即“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十八大報告對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的基本主張未變,但在具體措施上與策略上則有所調整,不再以“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為前提與條件,而是直接主張“協商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可以説,協商與簽署和平協議已成為中共中央對臺基本政策與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重要政治主張與目標。當然,商談與簽署和平協議,需要海峽兩岸雙方有共同意願,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大陸方面雖然已將簽署和平協議寫入黨的綱領性文件,作為基本的政治主張,但臺灣方面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需要島內各界進一步努力化解。
可以説,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三大政治願景與目標,是對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長遠規劃與設想,是海峽兩岸共同努力的目標與方向。在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儘管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困難與挑戰,但卻是兩岸關係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與任務,需要海峽兩岸社會各界做出長期艱苦的不懈努力,逐步實現這一願景與目標,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前景,為中華民族的真正復興與國家和平統一創造條件。(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