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石之瑜:“塑化劑”揭示臺灣真實面

2011-06-10 14:1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近來,許多人關心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臺灣有人憤恨此事影響臺灣比大陸高尚的形象。不過,真正應該反省的是,臺灣靠著種種包裝所呈現的所有的美好成就,包括民主法治、文化多元、學術頂尖,不但都經不起考驗,而且充滿了惡毒,其中獨缺的正是人性。  

  塑化劑不只是黑心廠商而已,居然有打著環保旗號反對石化産業的“立法委員”,在“立法院”裏有效阻止將塑化劑列為第一類毒物,説明在臺灣民間喊得震天響的環保,只能在媒體上給人以臺灣有環保意識的印象,但實際上某些以環保為立場的圈內人,進行了保護毒物的實踐。所以,有問題的不只是食品中的毒物,更是立法與行政過程中有惡毒的利益與團體介入。  

  他們借由反對石化産業在臺灣的發展,建立自己環保的形象,給選民一種在野黨執行監督的信用。可見,臺灣的在野監督不是真的監督,而是借由監督,來掩護自己所圖的好處。所謂民主法治,實在經不起考驗。

  除了像郭冠英的匿名網路言論被追剿而導致革職與30年退休金泡湯的經典案例,其他罄竹難書的如公務員忠誠查核,挖掉照片上大陸農民工眼睛的駭人競選廣告,假造親國民黨媒體老闆與大陸領導人的合照,圍堵大陸來臺人士,呼喚異議者離開臺灣。臺灣的多元文化不是真的多元文化,而是利用政黨鬥爭構架自己受害的形象。整個臺灣社會的心態,是一元,而且是追求美國認可的一元。  

  這樣的一元文化在學術界表現得格外明顯。臺灣的學術界——向不接受在大陸發表的學術論文,即使在大陸期刊發表論文可以享受數百次下載的待遇,而在臺灣發表根本沒有讀者。島內普遍的印像是,大陸學術多造假,沒有規範。但是臺灣的規範是什麼呢?也不過就是模擬美國老師的手段來爭取發表機會,愈像美國就可以排名愈高,故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排名,形同把自己的奴性當成卓越在慶祝。  

  塑化劑事件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整體無人性的冰山一角。正因為知道自己是假的,就愈需要在公共場域加強表演,擺出藐視別人的姿態。其結果,講的是卓越,內在卻空虛;講的是多元,渴求的根本是一元;講的是民主監督,其實是掩護破壞法治;講的是環保,做的是制毒。

  所以,人們也許今天不安於中毒,但更長遠深刻的不安,是被揭露。在臺灣,向來對待揭發者比對待下毒者更嚴厲。 (石之瑜,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