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鐘厚濤:“臺獨”已逐漸淡出島內話語體系

2013-12-27 09: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26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鐘厚濤的評論文章分析指出,2013年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部分障礙性因素也開始呈現萎縮態勢,一個明顯的觀察指標即是“臺獨”作為一種話語已經被逐步邊緣化,並詳細分析個中原因。

  全文內容如下:

  整體而言,2013年兩岸關係穩中有進,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在文化、人員往來等方面,皆有重要收穫。與此同時,在2013年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部分障礙性因素也開始呈現萎縮態勢,一個明顯的觀察指標即是“臺獨”作為一種話語已經被逐步邊緣化。那麼,由現象反思原因,背後究竟是哪些主導因素推動了這一效應的産生呢?

  一、大陸的堅定立場。繼去年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對臺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臺獨’、認同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之後,2013年大陸對於“臺獨”立場的反對態度更加趨向明晰,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到訪的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指出兩岸應共同努力,堅決反對“臺獨”。11月27日,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也表示,民進黨企圖在不放棄“臺獨”立場和“一邊一國”主張的前提下,用一些模糊的概念作為與大陸交往的政治基礎,大陸對此不可能接受。而近期在香港召開的“兩岸和平論壇”上,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也指出,大陸方面對民進黨的要求説到底就是一條:放棄“臺獨”立場和“一邊一國”的主張。大陸對於“臺獨”的反對態度如此堅決徹底,説明這是大陸的一項長期政策,也是大陸的一條基本底線,無法突破,也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大陸這一堅定立場有助於推動民進黨早日實現兩岸政策的轉型,未來民進黨若要與大陸展開正面交流,放棄“臺獨”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二、島內民意的積極變化。近年來兩岸關係的穩步推進産生了巨大的“和平紅利”,兩岸民眾特別是臺灣同胞從中受益良多。兩岸形勢的新變化也直接促成了島內民意的變化,臺灣各個機構的民調由於在調查時間、樣本設計、採訪對象等方面的因素各不相同,得出來的島內民眾對於“臺獨”支援度的數字也不盡完全相同,但都不會高於20%。而據臺灣東海大學教授徐武軍研究,臺灣有些人是真心地想看到“臺灣獨立”,這樣的人雖然的確存在,但絕對是少數,僅佔臺灣民眾比例的不到2%。而許多政治人物雖然高喊“臺獨”口號,但他們並不是真心認同“臺獨”理念,而只是一種醜陋的“作秀”,目的即在於拉攏選票。由此説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島內的主流民意,雖然有小部分群體抱殘守缺地堅持“臺獨”不放,但“臺獨”畢竟已經日薄西山、大勢已去。

  三、馬英九執政當局的一貫反對。馬英九當局對於“臺獨”向來就抱持反對立場。2013年馬英九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明確表示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及“臺灣獨立”,這可以看做是對反對“臺獨”立場的再次明晰化。馬當局對於“臺獨”一以貫之的反對立場,對於“臺獨”言論的逐漸萎縮也起到了一定的加速和催化效應。

  四、民進黨的被迫反思。2013年以來隨著兩岸關係的穩步推進,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壓力也與日俱增。特別是年內民進黨內多位重量級人士如謝長廷、陳菊等再次登陸,顯示民進黨已經無法關閉其與大陸交流的大門。而由綠營大佬辜寬敏創辦、蔡英文重要幕僚羅致政任執行長的“新臺灣國策智庫”主動參與到兩岸和平論壇的主辦中來,更是具有重大開創意義。隨著民進黨與大陸交流的熱度逐漸升高,黨內要求調整兩岸政策的聲音也日漸增大。在強大的輿論壓力面前,民進黨最近接連舉辦數場“華山會議”並提出所謂“憲政共識”,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對此分析認為,所謂“憲政共識”就是意味著民進黨在委婉地放棄“臺獨”黨綱。而12月23日,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在金門大學演講時也明確聲稱,民進黨現在不再回頭講“臺獨”,而且還有意炫耀民進黨執政時對於兩岸關係的貢獻,聲稱那段時間臺灣對大陸投資最多,兩岸的“小三通”也是在那一時間開始起步的。蘇貞昌的此番言論可以説是“臺獨”話語幾乎已經沒有市場的絕佳例證。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