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星:民進黨“兩岸關係想像”阻礙其調整兩岸政策

2013-12-11 10:2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今日刊載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臺港澳法研究所副所長陳星的評論文章分析,民進黨的“兩岸關係想像”阻礙其調整兩岸政策。文章指出,民進黨要調整兩岸政策,首先得在黨內對這些涉及兩岸關係的想像進行清理,否則路線調整只能是一句空話。

  全文內容如下:

  在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中,對兩岸關係的基本“想像”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這也是民進黨兩岸政策討論進行到今天仍無法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一般來説,談及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判斷時,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用“認知”一詞。不過筆者認為,“認知”一般是經過觀察以後判斷的結果,但是民進黨的兩岸關係判斷中卻存在著太多的臆想成份,故而用“想像”的概念更加確切。在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形成過程中,對兩岸關係的基本認知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對兩岸關係的想像也同樣對兩岸政策的基本樣態産生著重要影響,如果這些想像在較大範圍內流傳的話,其産生的影響可能是至關重要的。

  民進黨在兩岸政策方面的想像並不是單一維度的。也就是説,諸多想像綜合形成了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基本樣態。在自我想像方面,有兩個想像尤其值得重視。一是民進黨經常有的一個觀念,即大陸一定而且必須和民進黨打交道,因為民進黨“代表了臺灣將近一半的民意”。這種自我想像的內部邏輯漏洞其實不用多説,但這種想像無疑是民進黨在制定大陸政策時一個最強硬的支撐點,也是民進黨一直不願放棄“臺獨”立場的重要原因。二是對大陸的優越感。臺灣一直以自己是一個“法制社會”和“民主社會”自居,許多人對大陸有著道德上的優越感。這也是前幾年流行的“兩岸之爭其實是制度之爭”論點的根源所在。民進黨內對大陸的這種想像出來的優越感成為擴大兩岸差異、煽動民眾對大陸恐懼情緒的心理基礎。當然,對大陸的想像遠不止這些,還有諸如大陸落後於臺灣等,但是這些想像都不如上述兩個想像影響大,而且也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需要指出的是,民進黨這種“優越感”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即要不斷尋找“臺灣優於大陸”的事實支撐,否則這種優越感就無法持續下去。以前民進黨一直不遺餘力宣傳大陸的“黑心商品”,及至自己出了塑化劑的問題,就很少提“黑心商品”的問題了。類似的例子很多。民進黨往往以幸災樂禍的態度看待大陸出現的一些問題,但是往往回頭一看,自己的問題卻也一樣嚴重,這時又要顧左右而言他,要尋找新的事情進行比較。這樣比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臺灣民眾相信其不與大陸合作,或者與大陸合作的同時保持戒備的做法是有道理的。

  民進黨對臺灣民意的想像也有類似的形態。民進黨在整體論述調整過程中進行過不同的嘗試,族群對立和階級對立都曾分別進入民進黨理論建構的視野。從族群的視角來看,民進黨的設想是作為本省人的“代表”,能夠爭取到大部分本省人的支援就足以打垮國民黨,實現長期永續執政的目標。但是後來卻發現族群議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和影響,因為臺灣畢竟還有相當部分的本省民眾是國民黨與泛藍的堅定支援者。簡單的族群對立議題動員力並沒有那麼強,民進黨一直難以突破50%的支援度,就是臺灣民眾對族群議題有效性的否定。繼而,在2012年的選舉中民進黨又提出了“階級鬥爭”的論述,認為臺灣的貧富分化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並將這個議題作為主打的議題。實際上,臺灣的貧富分化問題在世界範圍內看並不是那麼嚴重,這從臺灣相關統計數據及其基尼系數上可以看得很清楚。當然,貧富分化的擴大是值得關注並要解決的社會現象,但將其作為主打議題去進行政治動員卻反映了民進黨在這個問題上的主流想像。在兩岸關係問題上,在民進黨的想像中,民眾對兩岸關係的負面印象還大量存在,所以民進黨一直將自己的主流訴求定位在“保持臺灣‘主權’不被侵蝕”的坐標上。可以看出,民進黨事實上將自己想像出來的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負面認知作為自己制定兩岸政策的現實社會基礎,即便事實情況發生了變化,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印象已經發生了改變,民進黨還是不願意去主動調整這種政治想像。也就是説,這種想像的調整是被動的,除非民眾用選票推動民進黨調整,否則很難改變這種想像。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