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向西瓜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紅”的傳言又起。
西瓜似這般“被打針”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06年,海南西瓜便被傳説注射紅藥水,後雖證明是謠言,瓜農卻因此損失了3000萬元;之後每年夏天,“打針西瓜”都伴著暑氣來到百姓面前,和人們的消暑期待做著“頑強”的對抗。
是什麼讓“打針西瓜”巡迴演出般出現,混淆視聽?又是什麼令每一次謠言都有市場?
究其實,公眾科學素養和媒體社會責任的缺失讓謠言有了可乘之機。面對未知領域的傳言,一些人常選擇簡單相信而非深入探究,缺乏對事實的基本判斷;自媒體時代,資訊傳播快、範圍廣,一些網友不假思索、不負責任地轉帖、轉發,成為謠言的傳播機;一些媒體不辨真偽、不做核實,急於跟風報道,成了謠言的放大器。這些有意無意的傳謠行為,應引起人們的思考和警惕。
同時,還應看到,“打針西瓜”等謠言的頻發也凸顯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和擔憂。在現實生活中,食品安全問題的確存在,因此,一旦辟謠沒有及時跟上,百姓便傾向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因此,面對謠言,管理部門應及時回應、辟謠,儘快消除公眾疑慮。而從根本上講,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構建安全的食品環境,重樹百姓信心,才是切實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