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謠言的生成機理與治理之策

時間:2012-04-17 13:06   來源:人民網

  近期有關部門出重拳查處整治網路謠言,體現了我國維護公共秩序、防止公民合法權利受謠言損害的堅定決心。這也説明,網路謠言已經成為網際網路資訊領域必須正視的公害。按照權威部門的不完全統計數據,僅3月中旬以來有關部門清理的各類網路謠言資訊就高達21萬多條,這充分證明了問題的嚴重性和治理的緊迫性。

  近期的網路謠言治理行動是及時而高效的。但是從長遠看,我們既要治標更要治本,要致力於從根本上遏制利用網際網路造謠傳謠行為的滋生和蔓延。為此,我們必須努力把握網路謠言的生成機理。只有在清醒客觀地認識到網路謠言産生、傳播、擴散的內在規律,才有可能找到切實有效的治理之策,構建起應對網路謠言的長效機制。

  其一,謠言生成的起點始於謠言的製造者。謠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依附物,任何社會形態和社會發展階段都不同程度的伴生著各種類型的謠言。也就是説,只要社會還處於不完善的發展狀態,就會不同程度地存在對社會的不滿、抱怨乃至仇視,因而也就會出現形形色色的造謠者。從今天我國的網路謠言現狀看,造謠者既有外部力量支援下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所謂異議人士,也有基於個人或機構利益需要的虛假資訊發佈者;既有仇視國家和社會的恐怖謠言製造者,也有僅僅處於發泄個人不滿的攻擊而貶損他人名譽的無聊者,這些造謠者雖然身份和出發點不同,但目的和造成的後果則是相同的,那就是通過捏造事實、編造虛假資訊發泄對社會的不滿,在社會中製造恐怖、不安、焦慮的氛圍。

  其二,傳謠者的存在構成了這一機理中重要的介質。傳謠者雖然並不直接製造謠言,但卻通過自己的傳播行為使謠言得到迅速擴散,很容易導致謠言被誤以為可能是真實的資訊。如果説造謠者還能因其觸犯法律的行為而易於受到追究和懲治的話,傳謠者往往因其數量眾多而産生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在謠言的生成鏈條中扮演著實際上的直接責任者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更加惡劣的作用。

  其三,信謠者是謠言生成機理的末端,但卻最有可能成為謠言的付諸行動者。信謠者的社會心理基礎,在於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以來一部分人存在的焦慮和緊張。一部分人由於各種原因和壓力,常常用懷疑的眼光來感知一切,更容易以個體的切身感受或想像而不是以理性的心態來對資訊做出判斷。謠言的製造和傳播因此也就有了大規模擴散的社會心理基礎。

  其四,在當前的網路謠言生成機制中,網站乃至傳統媒體也應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資訊發佈載體的網站,有責任發揮謠言過濾器的功能,必須承擔保障自身平臺所發佈資訊真實性的責任。從近期網路謠言的氾濫狀況看,大量的網站顯然未能履行自己的責任。長期以來,我國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承擔著權威資訊發佈者的角色,並因此在受眾中擁有很高的信任度。但近年來,一些傳統媒體在發佈言論時也出現不負責任的現象,未經證實的網路資訊常常被任意的引用和轉載,導致網路謠言超越網際網路範疇而産生更加廣泛的社會負面影響。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