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網路謠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

時間:2012-04-18 08:35   來源:人民網

  網路謠言的氾濫,將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危害?防治網路謠言,應該從何做起?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法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

  網路謠言是為害甚廣的社會“毒瘤”

  “網路謠言具有隱蔽性、炒作性、攻擊性、報復性、宣泄性、誘惑性、強迫性等特點,已成社會‘毒瘤’。”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我國的網路文明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網路謠言很容易成為引發社會震蕩、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貴州甕安事件中,有網路謠言説“三名嫌疑犯都是當地領導幹部的親戚”,“死者叔叔帶到警察局問話被打死”;湖北石首事件中,有網路謠言稱,“死者是在知曉當地公安局長、法院院長夫人同永隆大酒店老闆走私販賣毒品後被害的”;浙江“錢雲會”案件中,有網路謠言説“錢雲會是被謀殺的”……“幾乎每一次社會不安現象的出現,都有謠言的鼓動和伴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柏峰表示,網路謠言嚴重威脅社會穩定。

  同時,網路謠言還會損害公眾的人身安全和財産安全。近日,甘肅蘭州出現食鹽“漲價停産”等謠言,引發了新一輪搶鹽風波。部分市民輕信謠言,開始大量購買食鹽,很多商場、商鋪的食鹽被搶購一空。搶購到鹽的人短期吃不完造成浪費,而真正需要鹽的,尤其是一些餐飲機構,又因搶購買不到鹽。陳柏峰説,“與事實偏差較大或完全相左的謠言謊話,借助網路和個別不負責任媒體的傳播,很容易誤導不明真相的網民,損害許多公眾的利益。”

  網路謠言之所以能夠傳播,很大程度上是謠言的製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點。中國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天津社會科學院首席專家潘允康表示,有些人喜歡求新、求奇,常常抱著“別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態,以尋求刺激;有些人則是從眾心理,“別人知道的,我也應該知道”;當然還有一些人的素質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即使有些謠言毫無邏輯、漏洞百齣也信以為真。

  潘允康進一步表示,有些網路謠言可稱得上是“妖言”,極具蠱惑性和危害性。它利用人們的心理弱點,如同引誘人們吸食毒品一樣,慢慢地讓人“上癮”,麻醉人的神經,擾亂人的生理功能,讓人的心理也變得越來越不正常、不健康,進而破壞家庭、誘發犯罪,敗壞社會風氣,危害社會正常秩序。

  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上官酒瑞認為,網際網路是把雙刃劍,在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成為一些人憑空捏造、傳播虛假資訊的工具,成為造謠、傳謠的載體,比如“謠鹽”風波、“軍車進京”等謠言就是借助網路平臺得到了快速傳播。網路謠言的産生,可能迎合了社會轉型期一些人內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但諸多事實表明,各種網路謠言的滋生、擴散和傳播,不僅損害了公民權益,擾亂了社會秩序,引發了公眾恐慌,而且破壞了政府公信力,損害了政府形象。如果網路空間中謠言橫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上官酒瑞表示,整治網路謠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