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坐等“謠言止于智者”

時間:2012-04-18 10:03   來源:齊魯晚報

  當前各地有關部門正在開展打擊和治理網上傳播謠言的行動,也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網上謠言確實貽害無窮,輕則侵犯公民權利,重則危害社會秩序。近期,民營企業家王健林“被調查”的謠言,引發蘭州部分市民搶購食鹽的謠言,都是借助網路的迅速傳播,産生了巨大的蠱惑力。所以,對於網路謠言予以打擊也是法治社會的應有之義。 

  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打擊網路謠言的手段不能僅限于簡單的關停整頓。因為“虛擬世界”中的資訊傳播有著特有的規律和規則,所以對網路謠言的反擊也應當更具針對性。一些網路謠言之所以被迅速傳播,並不是因為大多數網民都熱衷於信謠傳謠,而是因為真相被謠言甩在了後面。面對一些極具迷惑性的謠言,不少網民因為難以判斷真偽,而習慣於轉發求證,這種通過擴大傳播範圍以求引起關注的求證方式客觀上又加強了謠言的危害性。這就要求權威聲音必須以更快的速度作出回應,讓謠言止于資訊公開,而不能坐等“謠言止于智者”。否則,我們對於謠言的反擊就可能處於被動態勢。 

  權威的聲音要想在網路上壓倒“小道消息”,就應做到資訊發佈的及時和經常。如果掌握資訊和真相的權威部門不及時、不經常向公眾發佈資訊,那些“資訊饑渴”的人就會作出猜測或者感到焦慮,而謠言恰好使他們飲鴆止渴。從一些重大輿情事件的處理上,我們也能看到,權威聲音一旦及時出現,謠言往往不攻自破,權威部門越是遮掩或封堵,越容易給謠言的傳播留出空間。 

  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和媒體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權力部門意識到網路傳播的特點,並作出了相應的對策,比如開通官方網站、官方微博。但也有不少的部門對此有抵觸情緒,把網路謠言歸結為網路之罪。而事實上,網路平臺只是一種資訊傳播工具,它既能被用來傳謠,也能為權力部門助力,引導公眾及時了解真相。在這一點上,網路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並無二致,作為資訊傳播工具並無原罪。 

  對那些製造謠言危害國家和公共安全的人,政府部門自然要依法處置。但我們也應意識到,輿論環境從來都是複雜的,在這個空間裏不可能實現絕對清潔的“無菌狀態”。只有更加主動地利用網路工具,及時發佈資訊,滿足公眾對資訊的需求,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網路謠言的毒害。 

  所以,網路謠言不僅考驗著網民的判斷能力,也考驗著政府部門的應對能力。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