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愛爾蘭吃救濟三年 經濟形勢好轉終“脫貧”

2013-12-17 09:25 來源:濱海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歐盟和歐洲央行“三駕馬車”救助三年後,15日愛爾蘭正式退出救助,成為首個退出救助的歐元區國家。分析人士認為,經濟形勢好轉、現金流較為充足、國債融資成本明顯下降等因素促使愛爾蘭下定決心選擇“裸退”,但這並不意味著愛爾蘭經濟和財政問題已得到徹底解決。

  經濟形勢好轉

  自2010年以來,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塞普勒斯先後接受數額不等的“三駕馬車”資金援助。根據2010年11月底歐盟成員國財長特別會議通過的總額850億歐元的愛爾蘭救助方案,愛爾蘭獲得的外援實為675億歐元,遠低於希臘的1100億歐元。

  愛爾蘭中國研究院院長王黎明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三年來愛爾蘭嚴格遵循“三駕馬車”列出的條件:一是必須對其銀行系統進行全面改革;二是必須進行促進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改革;三是必須在2015年之前將赤字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削減至3%之下。

  愛爾蘭國際與歐洲事務研究所主席布倫丹·哈利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愛爾蘭選擇在這個時候退出救助,時機把握得非常好,因為愛爾蘭經濟形勢有了明顯改善。

  得益於外部救助和內部改革,愛爾蘭經濟2011年恢復增長,2012年增長率達0.9%,高於歐元區平均水準。愛爾蘭今年經濟預計增長0.2%,2014年預計增長2%。

  同時,愛爾蘭連續三年致力於增加稅收和削減開支,今年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預計降至7.3%,2014年預計降至4.8%,2015年降至2.9%,低於歐盟設定的3%的警戒線。

  此外,隨著經濟形勢好轉,愛爾蘭失業率連續17個月下降。國債收益率下降使政府融資成本降低,目前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由高峰期的14.5%降至3.49%。

  “裸退”背後緣由

  王黎明表示,愛爾蘭計劃退出救助並非新聞。近兩個月以來,愛爾蘭一直與“三駕馬車”及德國等歐元區主要國家協商今年年底退出事宜。但關鍵在一個“裸”字上,即放棄申請預防性信貸額度。

  預防性信貸額度,顧名思義有此保險愛爾蘭退出救助便無後顧之憂。愛爾蘭乃至歐洲經濟仍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一旦愛爾蘭的215億歐元現金儲備不足,而國債市場融資又受阻,愛爾蘭將不得不申請二次救助。既然如此,“裸退”背後的緣由是什麼?

  首先,申請歐洲穩定機制的預防性信貸額度必須獲得歐元區所有成員國批准。在德國,同意與默克爾的聯盟黨聯合組閣的社民黨反對無條件為愛爾蘭提供預防性信貸額度,而條件包括提高愛爾蘭的公司稅、增收金融交易稅以及預防性信貸不可用於銀行資産重組等,愛爾蘭無法接受。

  其次,不申請預防性信貸額度並不意味著愛爾蘭國債將被排除在歐洲央行的國債購買計劃之外。王黎明説,對愛爾蘭而言,有更多選擇餘地。畢竟申請預防性信貸額度需要讓渡部分相關領域政策制定與執行的主權。

  第三,“裸退”可讓愛爾蘭徹底收回財政和經濟政策自主權。這是愛爾蘭聯合政府的執政業績以及贏得民心的政治資本。三年前,愛爾蘭共和黨執政14年後,愛爾蘭陷入債務危機,隨後該黨在2011年2月大選中慘敗。而統一黨和工黨的聯合政府在不到三年時間裏讓愛爾蘭擺脫救助,這無疑對兩黨在2016年3月的大選中再次獲勝有積極作用。

  艱巨挑戰仍存

  雖然愛爾蘭率先退出了救助,但這並不意味著該國經濟和財政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愛爾蘭依舊面臨艱巨挑戰。

  哈利根認為,愛爾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經濟增長乏力。愛爾蘭是歐洲經濟最開放的國家之一,出口貿易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現在很明顯,歐洲經濟疲軟,美國經濟不振,那麼愛爾蘭經濟增長必然會面臨危險,”哈利根説。

  王黎明也表示,退出救助後的愛爾蘭仍面臨歐美經濟低迷以及國內經濟不確定因素的挑戰。內部挑戰為:首先,愛爾蘭債務水準居高不下。去年愛爾蘭債務佔GDP的比例是117.4%,在歐元區僅次於希臘、義大利和葡萄牙。今年債務佔GDP的比例預計為124%。

  其次,愛爾蘭銀行系統依然存在難以處理的房貸過剩及資産重組問題,並且愛爾蘭償還救助貸款的壓力巨大,年經濟增長率達到2%到3%方能使還貸可持續。此外,失業率仍高達12.5%,居民購買力也受到減薪增稅影響。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