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本田社長伊東孝紳:兩年內投放十款新車

2013-05-06 09:34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2013年上海車展上,本田帶來了許多重磅車型及謳歌國産的消息,這個近兩年稍顯沉靜的車企展示出明顯的復蘇勢頭。發佈會後,本田社長伊東孝紳和本田中國本部長倉石誠司接受媒體採訪,暢談未來發展計劃。

  新雅閣下半年引入

  問:本田去年發佈中期戰略,在上海車展上看到不少新車和宣佈謳歌國産等重要消息,未來發展計劃如何?

  伊東孝紳:從上海車展新車發佈數量和品質上,大家能夠直觀看到本田非常重視中國市場。淩派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開發的一款新車型,也是繼廣本自主品牌“理念”以後,我們推出的又一款專為中國市場開發的車型。在淩派的研發過程中,很多中方研發技術人員參與到開發工作,開發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東風本田發佈了新車傑德,這款車型還會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銷售,選擇在中國進行傑德的全球首發,這也體現了本田重視中國市場。除此之外,本田還舉辦了概念車Concept M的全球首發,這是一款乘坐4人以上的MPV。目前處於概念車階段,量産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今年下半年,本田新款雅閣將會與大家見面,新雅閣無論設計還是性能,我們對其非常有信心。在2015年之前,本田將投放10款新車型。

  美國也抵制過日本車

  問:謳歌宣佈了在中國生産的消息,但目前這一品牌在市場比較邊緣化,如何提高它的競爭力?

  倉石誠司:謳歌最初是從美國直接進口到中國銷售,中間遇到進口車關稅調整,同時在美國遭遇反傾銷稅制,這些因素影響了謳歌的價格。目前,其他競爭品牌已經進行本土化的生産,如果我們僅僅依賴進口的話,很難向顧客提供有競爭力價格的産品,所以需要在中國實現生産,向中國顧客提供有足夠價格競爭力的商品。謳歌在上海車展發佈了一款SUV概念車,這款車型是本田在大量了解中國市場基礎上進行研發的産品,希望今後在中國能夠取得好銷量。

  問:日係車在去年以來遭遇到不可抵抗的種種因素,請問從本田全球發展角度來説,如何異地生産的同時規避風險?如何讓當地消費者更加放心?

  伊東孝紳:從本田在全球汽車生産銷售歷史來看,我們最早在美國生産汽車,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也出現過抵制日本車的情況。即便在那樣不利的因素下,本田也沒有放棄在美國生産,而是堅持由美國人進行研發以及在美國工廠進行生産。我們的這种經營方式最終得到美國當地社會的認可,自那以後北美本田公司發展非常順利,取得非常好的業績。從美國的生産經驗上,本田學到很多東西。我們認為,在各個國家都需要與當地人一起進行産品的研發、生産和銷售,生産出更多受當地消費者喜歡的商品。在我們的經營活動開展順利時,也會對當地的經濟做出貢獻。

  總而言之,“紮根于本地”的經營方式是我們從美國的事業發展上學到的經驗。在中國,我們有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與兩個合作方均有非常良好的合作關係。而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都是中國的企業,我們也在盡最大的努力為中國社會做出更多貢獻。本田紮根中國,與中國企業一起開展事業是規避風險的最好辦法。

  兩家合資公司都需要完整産品線

  問:本田與兩個合資公司合作多年,對其有沒有重新定位?

  伊東孝紳:我們在中國開展的合作事業一直非常順利。原來本田的做法是把全球車型分別引進到兩家合資公司,這樣一來大家的車型都非常少,本田所有的産品,可能兩家公司都只能拿到一半。隨著整體市場和企業生産規模發展,兩家合資公司都需要擁有比較完整的産品線。

  所以,本田今後的新産品導入的方式,有可能就是採用最新的共用平臺,但兩家企業會引進不同特點的産品。比如説一家公司引進的是全球車型,那麼另外一家公司可能會運用相同的平臺開發出具有不同特點的産品。但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兩家合資公司都具備開發擁有不同特點的産品的研發能力。

  問:中國汽車市場發展多年,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量會在什麼地方?

  倉石誠司:中國汽車市場當然不可能再出現像之前超過50%以上的爆髮式增長。但是中國汽車市場應該可以維持10%左右增長。市場整體增長速度會放緩,顧客的需求發生變化。比如説原來九成的用戶會購買轎車,隨著換車潮到來,轎車以外的車型,例如SUV、MPV車型也會興起。我們推出的概念車Concept M在未來會是一個很好的購車選擇。(記者龍嘉麗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