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榮威950瞄準公務車“第一陣營” 對標紅旗車

2013-03-14 09:4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榮威進京,近來已經成為兩會一道“風景”,善於行銷的上汽本屆,兩會期間共有近100輛榮威950進京,成為20多家主流媒體的兩會採訪專用車。

  而在兩個月之前,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培訓會議期間,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蔣俊專門帶隊,從上海飛往北京,為前去參加培訓的各省相關人員介紹和展示榮威950。

  作為第一個走中高端路線的自主品牌企業,榮威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將公務車市場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進入公務車市場,道路漫長而艱辛。上汽自主品牌歷時五年,銷量已達70萬輛,在公務車市場,才剛剛揭開冰山一角,只有上海、山東和江蘇三個省份購買了少量的公務車。

  隨著公務車市場向自主品牌傾斜,上汽也加緊了深入公務車市場的步伐。一方面,為了能與即將公佈的公務車採購目錄修訂版規定的一般公務車配置1.8T以下的規定相符合,榮威950在推出了2.0、2.4和3.0的版本後,已在著手開發1.8T的榮威950,將

  于2014年推出;另一方面,上汽乘用車公司的大客戶部,已在第一時間與公開表態支援公務車採購自主品牌的地方政府進行接洽。

  等了五年

  公務車採購向自主品牌傾斜後,上汽乘用車已獲益。記者了解到上汽乘用車榮威品牌147輛榮威W5車型已被某部委所採購,正式成為該部委的公務用車。

  上汽進入公務車領域可以説是領先一步。從榮威750起步,就以優雅沉穩大氣的風格瞄準公商務車市場。“作為自主品牌,從出身那一刻起就感覺在公務車市場有先天優勢。所以,在規劃中,一直考慮要進入公務車採購領域。”上汽乘用車公司榮威品牌總監劉濤告訴記者。

  延續榮威品牌公商務市場定位,去年4月,上汽在公務車市場再次重拳出擊。在Global E全球戰略平臺上開發了“首席行政座駕”榮威950,正式進入高端的公商務市場。

  為了更準確快速地切入公務車市場,上汽乘用車公司仔細研究了公務車市場的特徵,在一份內部文件中,上汽分析了以奧迪為主的産品,能大規模進入公務車採購名單的原因。

  除了“官本位制”和對品牌的盲從,還有兩個現實因素,一是2012年前,20萬元及以上的公務車市場中,雖有自主品牌車型,但其産品力未能滿足公務用車的功能性需求,使領導難以選擇;二是“公務車管理辦法”規定省部級官員配車8年一換。公務車的使用效率高使得採購更偏向於品質可靠、性能優越、可信度高的豪華車。

  政府公務用車需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可是,我國的自主轎車工業由於起步較晚,自主品牌轎車在很長時間內的確存在低質低價的問題,這使得合資品牌長期佔據“官車”之位。

  “我們首先要能打造出與公車市場主流産品如君越、帕薩特等合資品牌高端車,直接競爭的車型,甚至接近以奧迪A6為首的豪華車的産品,才能強佔高端公務車市場更多的份額。”上汽內部人士透露。

  “叫板”紅旗

  1.8榮威950正式上市之後,上汽能借此産品順利進入到副部級以下的一般公務車市場。目前,上汽乘用車公司的大客戶部正和經銷商一起,對上海、江蘇、河北、湖南、四川等地的政府採購市場進行重點推進。

  不過,進入公務車市場,上汽仍面臨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一是早年就代表我國最高端公務車形象的“紅旗”,正在以全新的設計搶佔公務車市場;二是以北汽紳寶、廣汽傳祺為代表的,與榮威定位相當的自主品牌也正在想方設法進入這一市場。

  針對目前公務車市場的競爭格局,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北方的一汽紅旗定位在16萬以上的公務車市場,預計其將取代原來奧迪所佔領的“第一陣營”;而包括南方的廣汽傳祺和東部的上汽榮威則有望在16萬元以下的公務車市場佔據重要地位,取代原來的帕薩特和君越佔據的“第二陣營”。

  不過,對於這樣的説法,上汽乘用車內部人員並不認同,“消費者對車輛購買的選擇,性價比永遠放在第一位”。相比奧迪A6等,榮威950的性能毫不遜色,價格卻僅為奧迪A6的一半。

  與紅旗相比,雖然從歷史上看,紅旗品牌具有中國公務車第一車的口碑,但由於此後紅旗一直都沒有量産,也沒有走上市場經受過消費者考驗;相反,榮威已經是一款上市的車型,擁有70萬車主,經受了市場考驗,加上售後服務體系完善,所以應該比紅旗更有競爭力。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