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網路理財動輒收益10% 防範欺詐風險

2014-03-31 09:36 來源:重慶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社三問:理財産品高收益從何而來,風險有多大,監管如何護航?

  手頭有一筆閒錢,該如何投資?目前,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才3.3%,餘額寶、理財通7日年化收益率也只有5%上下。然而,在一些網路理財平臺上,理財計劃預期年化收益率動輒10%以上,這靠譜嗎?近日,在北京舉辦的2014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大會春季峰會上,記者就此提問業內人士。

  一問 高收益從何來?

  在一家名為玖富的個人微金融服務平臺上,記者看到多款理財計劃,預期年化收益率從11.61%到14.2%不等,遠高於一般銀行理財和貨幣基金産品,起投金額低的千元即可起投。根據産品説明,這些理財計劃借助“信用管理系統和債權匹配系統,分散投資于多個區域多個行業的精選優質小微企業和個人債權”。

  這並非孤例,記者查詢多家類似網際網路理財平臺,期限一年以上的理財計劃預期收益率往往都在10%以上,高的甚至接近20%,起投金額高的達到30萬元,低的則只有100元。

  “這些理財計劃其實就是基於P2P網路借貸平臺原理構建,對接有貸款需求並能通過相關信用審核的企業和個人,以及有理財需求的投資人。”一位業內人士説,目前國內類似P2P網貸和投資理財平臺不下千家。

  經濟減速背景下,不少行業利潤率已不足10%,小微企業能支撐如此高的成本嗎?長期專注小微貸款和個人理財的玖富總裁孫雷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小微企業往往無法及時從銀行獲得貸款,通常願接受較高的資金成本,畢竟,“投資機會更加重要”。

  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微企業從銀行貸款感到有困難的佔41.8%,比較困難的佔31.03%,非常困難的佔27.79%。一些中小微企業在生産資金出現缺口時,甚至會接受年化利率高達30%到40%的民間高利貸。

  二問 風險有多大?

  儘管被高收益吸引,一些投資者仍心存疑慮。在一家P2P網貸平臺做理財的王女士坦言,由於擔心本金安全,她已萌生退意。和王女士一樣心存擔憂的投資者不在少數,記者採訪發現,投資者最擔心的就是本金風險。

  分散投資是各類平臺常用的降低風險的辦法。運用信用管理系統和債權匹配系統,將投資人資金與多個貸款需求分散匹配。“比如,投資者投入100萬元,債權匹配系統會將這100萬元分散與100個貸款需求匹配,個別貸款不良對整體投資風險影響有限。”孫雷告訴記者,債權匹配系統實際構建的是虛擬的財富管理計劃。

  在分散投資基礎上,“最需要防範的就是欺詐風險。”網際網路理財投資平臺積木盒子總裁董駿説,防範欺詐風險,換句話説就是要避免惡意貸款申請。

  “銀行放貸的做法是,要求貸款人提供抵押物和各種資料,通常放款時間需要三周。”孫雷告訴記者,借貸雙方都無法接受如此長的等待時間。當前網貸行業主要有三種放貸審核方法:第一種是派信貸員到現場調查企業經營和貸款需求,注重的是還款能力,審核時間通常需要五天;第二種是根據借貸人各方面情況打分評估,審核時間通常為三天;第三種則是根據借款人徵信記錄評估,審核通常也需數天。

  這樣的審核時間還是不能滿足網路用戶的需求。孫雷告訴記者,業內已開始探索以貸款人社交為主要考核因素的信用審核技術,有的最快15分鐘就能授信,這類審核技術,對貸款人定位、軌跡、社交圈子、喜好、家庭工作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量。

  三問 監管如何護航?

  在此次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大會上,央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明確表示,網際網路金融一定要管,“不管是不行的”。他同時強調,需調整監管理念,要用開放心態尊重網際網路精神,以開放心態迎接網際網路金融顛覆創新。

  冠群馳騁總裁劉廣東呼籲,監管部門儘快出臺符合國情和P2P行業實際情況的監管方案,應提高行業入門門檻,不能盲目進入,如果沒有監管,百姓的錢就會遭受損失。

  “信貸審核、債權匹配需要技術和經驗,不是誰都能做。”孫雷也對不少企業盲目進軍網貸行業表示憂慮,他贊同監管劃定的包括不準搞資金池、不準非法集資等三條“紅線”,這對於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有利。

  多位企業家認為,網際網路金融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表明監管層已開始著手監管,如何讓網際網路金融朝著陽光、健康、規範、有序的方向發展,已是當務之急。

  文·圖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