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股市國資改革概念升溫 或成兩會前後一道“主菜”

2014-02-24 09:0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期,格力集團和中國石化不約而同地推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基於兩家公司在地方國企和中央企業中頗具代表性,此舉意味著發軔于去年年末的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正在持續深入,並有可能成為全國“兩會”前後股市上的一道“主菜”。

  “混合所有制”産生“1+1>2”效應

  根據上市公司格力電器和中國石化公告,前者的控股股東格力集團將剝離格力地産,並公開轉讓集團不超過49%的股權以引進戰略投資者。後者表示將在油品銷售業務板塊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社會和民營資本持股比例上限為30%。

  在此消息的帶動下,股市大盤反響熱烈,尤其是兩家公司所屬的石油行業和廣東板塊掀起漲停潮。中國石化A股在公告次日開盤後不久便封于漲停,是該股近五年來的首次漲停。

  客觀地説,A股上市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舉動並不鮮見,為何格力集團和中國石化的方案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原因在於兩家公司都是各自領域的龍頭企業,財務上並不差錢,引進戰投的改革意義大於融資意義。

  具體而言,這種國資與民資的混合能帶來“1+1>2”的效應:首先,新引進的投資者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強力“外援”。穆迪副總裁、高級分析師魯振懿認為,中國石化的改革方案預計可吸引最多800億元左右的社會和民營資本,是該業務板塊2012年資本支出270億元的3倍左右,將給中國石化油品銷售業務增長帶來強有力的支援。

  其次,混合所有制的深入推進有助於完善上市公司董事會建設。不同所有制的資本混合後,社會和民營資本必然會在董事會派駐自己的代表,從而促使董事會的職權落到實處、決策的科學性進一步增強。近年來表現搶眼的格力電器,正是受益於這個因素。

  從“管企業”到“管資本” 市場帶來更多想像空間

  如果説“混合所有制”側重於激發企業活力的話,那麼,國資監管以“管資本為主”將釋放整個國資體系的潛力,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多想像空間。

  從以前的“管企業”到現在的“管資本”,行政干預將大大收縮,在諸如企業高管人員的任命、重大投資決策的拍板等方面,市場將享有更多的話語權。

  在具體路徑上,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投資公司將是“管資本”的重要實現形式。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保利指出,建立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投資公司,可以帶來兩方面的變化:一是提升國有企業的治理水準。有了國資運營、投資平臺來專持國有股權,有利於推進國企股權多元化,建立有效率的董事會。二是提高國有股權的流動性。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投資公司可以通過對持股企業股權的增減,實現股權在各國有企業間的重新配置,使國有股權流動起來,實現國有資本的佈局調整,促進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

  近年來,我國已經涌現了一些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投資公司。如中央企業裏的中國國新控股有限公司,地方國企裏的上海國盛集團等。按照《決定》,今後會有更多的國資運營、投資平臺出現。

  有望成為全國“兩會”前後一道投資“主菜”

  有專家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或許是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的有利時機。巴克萊資本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常健指出,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是從優質公司和優質資産開始的,這種方式有望得到推廣。比如在中石化之後,傳統壟斷行業預計有一系列的變化。在民間資本投資鐵路、市政服務、金融和電信等方面,將有實質性進展。

  地方國資國企層面,改革力度可能會更大。因為地方政府面臨融資成本不斷上升、債務一再延期和減少産能過剩等多種挑戰,會積極尋找機會對國資國企進行重組。

  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國資國企改革有可能成為一個熱點話題。海通證券投資顧問余西裏表示,在A股市場中,國資控股上市公司市值佔A股整體市值的比例超過60%。如果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得不到明顯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轉型難言成功。

  雲程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夥人訾源認為,國資國企改革是“兩會”前後的一道投資“主菜”,上海、廣州等重點地區的部分上市公司值得跟蹤,總體而言遵循幾條大的思路:國企轉讓部分股權給民資或者戰略投資者、實施管理層股權激勵的國企以及注入部分資産推進證券化的企業。(記者何欣榮、桑彤)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