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可以説,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結構性的矛盾。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各方面加強工作力度、多管齊下,促進緩解
就業是民生之本。對於擁有13億多人口的我國來説,就業難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凸顯,引起人們擔憂。可以説,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結構性的矛盾。在經濟運作錯綜複雜的新形勢下,千方百計創造勞動者就業和發展機會,尤其是多管齊下地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處理好這一民生的“頭等大事”,對於我們有效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知識為王的21世紀,接受高等教育往往是獲得更好工作的通行證。但這些年來,這個通行證在我國卻越來越不管用,大學生已經成為就業難的一個最突出群體。分析起來,大學生就業難,既與經濟形勢有關,也有高校迅猛擴招與就業崗位增長緩慢之間矛盾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一些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問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加強創業教育,建立完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等,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一劑良藥。具體而言,要在以下幾方面重點發力。
第一,建立和完善高校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目前,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實現學生的順利就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對此,高校應該以市場的用人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專業課程體系,以素質能力教育為重點,培養複合型人才。一是專業設置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便是專業設置,其重點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值得注意的是,專業設置也應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僅僅以某一專業當時的短期市場狀況來衡量,而要預測專業未來的發展走勢,從而培養相應的專業人才。二是強化複合型人才的培養。高校應重視培養複合型人才,應當以通識教育和素質培養為基礎。比如,可考慮在大學低年級開展通識教育,高年級開展專業教育,完善課程設置,實行學分制,使學生能夠根據個人規劃和喜好進行選課,同時,導師根據教學計劃給予一定的指導。此外,應該設置學校的特色課程供學生進行選修,加強綜合素質教育。將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跨學科課程進行整合,並考慮各課程之間的相互融合,形成綜合性課程模式。與此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培養學生博雅的情趣、幽雅的氣質和高尚的人格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二,與企業合作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育。衡量大學人才培養水準的重要指標之一是企業對其培養人才的認可程度。高校可考慮密切與企業合作建立高校實習培訓基地,聯合培養,使用企業資源安排在職培訓和其他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作能力,體驗工作崗位的實際工作,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素質、綜合水準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可考慮聯合企業和高校共同建立高校人才培養品質評估和反饋體系,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效率,幫助學校不斷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動態需求,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
第三,加強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實現大學生自主創業,是實現其持續就業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應當建立和完善創業教育的有效機制,建立和完善創業教育課程,將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以及就業教育相結合,積極進行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在教育過程中,除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其進行創業的勇氣並處理好學習和創業的關係。此外,還要建立和完善創業教育保障體系,緩解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
第四,改善就業指導體系,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就業指導。高水準的就業指導是實現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環節。高校應該在大學生學習就業的全過程中提供分階段的指導,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就業指導體系。一是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和就業觀念的指導。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和職業發展以及個人生活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引導其客觀地看待社會和自己,實現其自身的社會化。此外,還應引導大學畢業生正確地判斷自己,找準自己的定位。二是實現全程化、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是指高校應該既認識到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的普遍規律,也應當根據大學生的生理條件、心理特徵、個性差異以及興趣愛好的不同,因材施教,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服務。高校應明確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不僅是針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而是針對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整個過程中,要建立學生全過程化的生涯輔導體系。此外,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注重對學生內在修養和品格的教育。三是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教師素質直接關係到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效果。目前,高校就業指導人員的專業結構不夠合理,學科背景較為複雜,整體素質不高,所以,應當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比如,可從學生工作幹部隊伍中選配具有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專業背景的管理幹部,從“兩課”教師中遴選一些對這項工作充滿熱情的專業相關的教師,從社會上聘請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從業者等,共同組建就業指導隊伍。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創造機會,加強對從事就業指導的教師隊伍的培訓力度,滿足工作的實際需要。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