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不是只能做對手

2014-02-18 15:01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張 歆

  商業銀行最近有些納悶,自己還沒有表態,怎麼就突然被視為互聯網金融的首要對手了呢?

  將時間回溯至2013年中期可以發現,在以余額寶為首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宣傳里,作為對手的幾乎都是銀行活期存款的利率,銀行也就在不知不覺間“被站隊”到了互聯網金融的對立面。

  如果說銀行開始對此還有些不以為然、一笑了之,現在卻不敢再如此輕松對待了,與互聯網金融為敵(哪怕是假想敵)的可怕如今正逐步顯露出來。

  日前,“私募教父”趙丹陽高調回歸A股,他在深圳與部分投資人互動時表示,未來5年中國股市將出現一輪大牛市,看好消費、健康醫療、互聯網相關產業,而且互聯網創新將給很多產業帶來衝擊。“我不會買銀行股”,趙丹陽表示,在選股時,要對互聯網非常小心,“互聯網是個嶄新的東西,會帶來創新性的破壞。我不太擔心中國銀行股的壞賬問題,倒是擔心互聯網創新對銀行業的衝擊。”

  不僅僅是趙丹陽有此擔心,在很多券商的研報中,銀行股估值近半年來整體上跌跌不休的原因之一就是“銀行受到互聯網金融的衝擊,未來業績增速可能進一步放緩”。

  對于永遠是炒作預期的資本市場而言,上述觀點確實值得警惕,因為目前誰也說不清互聯網金融究竟有多大的創造力和多大的破壞力。

  說銀行“躺槍”自然也不準確,因為互聯網金融確實對銀行吸收低成本儲蓄資金的能力提出了挑戰。但是如果一味的將銀行與互聯網金融視為對手也顯失公平。

  首先,互聯網金融的盛宴少不了銀行的參與。互聯網金融最核心的缺失是什麼,自然是風控能力,從這一點上,銀行的參與等于是“品質的保障”。從中信銀行監督托管余額寶也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其實非常需要銀行“兜底”,這種兜底顯然不是剛性兌付,而是對于資金安全附加承諾和保障。

  其次,銀行也在借助互聯網實現創新和與轉型,不同銀行的路徑選擇也十分不同,有兩分鐘就可以完成審批的POS網貸,有肩負重任的電商新平臺,有被稱為銀行版的“P2P”業務模式,還有整合線上與線下資源的直銷平臺。這些探索多數還未見效果,但是銀行的創新態度卻十分鮮明。

  第三,筆者還想提醒一句,早在余額寶等各類互聯網金融“寶寶”橫空出世之前,銀行就已經開始大量發行中短期理財產品,並為利率市場化熱身。也就是說,最開始決定“消滅”活期存款的恰恰是銀行本身,互聯網金融僅僅是加快了進程、放大了規模,而且從目前來看這部分資金還是回流到了銀行體係(當然是以成本更高但銀行尚能承受的方式回流),互聯網金融與銀行並不僅僅是對手。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