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住得上,更要住得好
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後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一老一小”的民生問題,是老百姓心之所繫,也是我國推動消費的穩定增長點之一。目前,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5億,養老服務的諸多“痛點”與“堵點”愈發凸顯,百姓的養老服務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滿足。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共提出28條具體舉措,以期健全市場機制,持續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求解供需不均現狀
數據顯示,到2018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49億人,佔總人口的17.9%。相較而言,我國養老服務機構與設施共16.38萬個,床位總數僅有746.3萬張。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今後3到5年,國家將通過城企聯動等方式,使普惠性養老床位增加100萬張以上。
住不上、住不起、住不好——探索解決養老服務機構的三大難題,成為此次《意見》的重點所在。對此,《意見》從提供基本服務、滿足多元需求、提升支付能力、支援社會參與、保護合法權益5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政策舉措。
如何解決養老服務供需不平衡問題?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司長歐曉理表示,在供給側,針對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要充分發揮公辦和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的兜底保障作用;對普通工薪階層的養老需求,開展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在需求側,建立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老人補貼制度;推動形成符合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鼓勵發展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産品等方式。
針對住不好的問題,有關部門將研究制定確保養老機構基本服務品質安全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推行養老服務等級評價與認證制度,落實養老服務設施分區分級規劃建設標準。
擴大社會資本進入
2018年,我國提出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後,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養老服務業成為相關政策要點。
專家指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了養老服務機構開辦便利性,帶動更多外資、民資機構進入養老服務業,促進了養老服務品質全面提升。但與此同時,在體制機制上仍存在準入審批、融資貸款、監督監管等問題。
民政部副部長高曉兵表示,針對養老服務舉辦主體普遍反映的問題,《意見》從擴大社會資本投資的角度進行了回應。在準入方面,放寬行業準入門檻,明確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在融資渠道方面,擴大行業投融資渠道,用於社會福利事業的彩票公益金,到2022年要將不低於55%的資金用於支援發展養老服務;擴大養老專項企業債券發行規模;支援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企業上市融資;支援商業保險機構舉辦養老服務機構。
對於養老服務行業統籌不夠、品質不高、監管薄弱等問題,《意見》提出,將養老服務政策落實情況納入政府年度績效考核範圍、推進養老服務領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行全國統一的養老服務等級評定與認證制度等舉措。
加速醫養結合步伐
在養老服務業發展過程中,醫養結合正在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我國很多城市相繼探索將符合條件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轉型為養老機構。對此,《意見》同樣明確, 要促進現有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發揮互補優勢,簡化醫養結合機構設立流程,實行“一個窗口”辦理。
針對部分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缺乏提供養老服務能力與動力的問題,《意見》提出,要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與老年人家庭建立簽約服務關係,建立村醫參與健康養老服務激勵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支援家庭醫生出診為老年人服務,鼓勵醫護人員到醫養結合機構執業。對養老機構內設診所、衛生所(室)、醫務室、護理站,取消行政審批,實行備案管理。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王浦劬教授認為,推進醫養結合要避免多方博弈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應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責任共擔機制、資源整合機制和跨部門協同機制,促進多方面醫療衛生和養老資源的共用、整合。
破解人才短缺問題
數據顯示,按國際上1:3的照護比例,目前我國養老護理人員實際需求接近上千萬人。但截至2017年底,我國取得養老護理員資格證者僅30萬人。儘管民政部門已取消了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資格,以開放相關培訓市場、擴大人員規模,但養老護理隊伍的人數和專業技能都遠遠落後於現實需求。
即便如此,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養老護理員大多在專業的養老機構工作,並沒有進入社區。養老服務人才的稀缺,已嚴重影響到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的滿足。
為解決養老服務人才問題,《意見》針對性地列出了3項舉措,包括建立完善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教育培訓制度、大力推進養老服務業吸納就業、建立養老服務褒揚機制。
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王曉君表示,將採取系列措施破解養老服務人才短缺問題,包括把養老服務、養老護理相關的人才培養作為職業技能培訓的重點內容;加大養老服務方面就業創業的扶持政策落實力度;促進提高養老護理專業人才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