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適合中小微企業的“靈活”貸款機制
中小微企業數量佔比大,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旺盛且迫切。要讓金融回歸本源、結構優化以及服務實體經濟,首先就要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中小微企業要健康發展,就需要自身具備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好時代紅利和政策紅利,積極轉型升級。這一過程需要足夠的現金流,這些資金既是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的物質支撐,也是資本市場評估一個企業前景的直接體現。企業獲得正向現金流的方式主要有股權融資、産品變現和銀行借貸三種。但是中小微企業能夠出讓的股份有限,草創期間的銷售額也很難變現為大額的正向現金流。因此,銀行貸款就成為主要選擇。不過,目前銀行的貸款供給與中小微企業的需求之間還存在明顯的鴻溝。
應當看到,中小微企業面臨“貸款難”的同時,銀行系統也存在“放貸難”的困境。中小微企業難以從銀行貸款,並非是因為銀行“缺錢”,而是銀行與中小微企業之間的資金供給模式存在問題。
如何優化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機制?一方面,探索針對中小微企業的個性化定制的貸款風險評估機制。例如,小微型餐飲企業申請貸款,銀行工作人員在企業後廚蹲點,直接清點每日的食具清洗數目。再比如,針對部分輕工業企業,銀行工作人員進駐企業,觀測查看每日的用水量、用電量或産品運輸車輛數目。通過這些“第一手”的直觀資料,銀行可以更為清晰地了解企業的生産經營狀況,這些直觀感受有時比企業的賬目更能反映實際情況。當然,此類精密化的評估方式並不直接適用於“工農中建交”這樣的大型銀行,反而由中小型、地區型的民營銀行操作更為合適。大型銀行可以嘗試下放權力,設置更多的小型銀行,由下設的小型銀行通過精細化管理、個性化評估來控制貸款的風險。例如,浙江的臺州銀行就成立了浙江三門銀座村鎮銀行等7家“銀座”系列的村鎮銀行,有效地提供了個性化的優質金融服務。銀行還可以與行業管理部門打通數據壁壘,通過大數據優化貸款風險評估機制。
另一方面,合理提高“無形資産”作為抵押物的貸款比例。在實踐中,目前我國貸款抵押標的物的範圍比較窄,企業和銀行都傾向於土地、建築等不動産。機器設備等動産雖然也可以抵押,但動産的損耗遠大於不動産,自然影響銀行的信心。對於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科創企業,用智慧財産權代替土地、建築甚至機器設備作抵押,是更為輕鬆的選擇。為了穩步推進“無形資産抵押貸款”的接受度,配套制度也要儘快建立起來。比如,銀行系統要有一套合理的無形資産價格評估機制,智慧財産權交易中心也要對被交易智慧財産權是否處於“抵押”狀態及時公告等。
總之,不斷探索適合中小微企業的“靈活”貸款機制,創造各種條件為中小微企業“解渴”,不僅有助於引導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利於釋放中國經濟的微觀活力,這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階段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王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