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業內多種亂象引關注 網際網路金融監管進入下半場

2019-04-23 08:43: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互金行業監管整頓進入下半場 

  央視晚會日前曝光了“714高炮”網貸、高額“砍頭息”和逾期費用以及暴力催收方式等,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亂象再次引起關注。

  從2018年聚投訴平臺重點行業整體投訴數據來看,含消費金融、P2P、小額貸款、助貸等網際網路消費金融業的有效投訴量共計20.97萬件,成為2018年第一大被投訴行業,但其投訴解決率僅39.7%,高投訴量與低解決率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實,從“3·15”晚會之後,已有大量的網際網路金融APP從應用商店下架了,該怎麼監管?還有什麼辦法能解決互金行業亂象,降低其危害?

  不同互金産品應區別對待 

  “現金貸的需求是剛需。本來,通過網際網路金融是把地下的高利貸、民間借貸陽光化、規範化。如果是‘一刀切’的禁止,或簡單的把網際網路金融APP從應用商店下架,把本來可以規範化的業態、模式又打回原形,回到高利貸,回到地下去發展,情況也變得更複雜。”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網際網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楊東説,雖然2017年底,互金整治辦下發的“141號文件”禁止了現金貸。表面上看,監管不讓做現金貸了,但實際上,原來的現金貸只不過是轉換了形態,換了一個模式,更不好管了。

  對於不同的網際網路金融模式和産品,楊東認為應區分對待。“比如早些時候我提出不要搞那麼多的P2P,P2P的仲介平臺有資金池,是‘類銀行’性質。從貸款機構、出借方獲得資金池,資金集合之後的風險需要監管,才能確保不被挪用。但是資金池不好監管,風險極大。P2P是不能大規模發展的,一定要嚴格控制,必須設計高門檻,分批量進行。可以鼓勵大規模發展眾籌金融,就是點對點的小額融資,這是真正解決普惠金融的問題。”

  世界銀行曾做預測,到了2025年,世界眾籌行業規模將達到3000億美元,其中的中國市場規模,有望佔到六分之一。而據眾籌家發佈的數據,2018年上半年,我國共有48935個眾籌項目,其中已成功40274個,佔比82.3%;2018年上半年成功項目的實際融資額達137.11億元,與2017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4.46%。

  科技監管手段正不斷升級 

  楊東説,P2P等新金融業務模式,還沒來得及去研究,沒來得及去形成有效的監管辦法,沒有納入到監管時就跑路了。“從根本上講,問題暴露在於行業仍缺乏主動規範和監管。有關部門應重視監管前置、主動監管,問題的解決有待於更加全面理性、體系化的監管。”

  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新金融業態,正引領全球邁向數字經濟時代,科技驅動的金融創新所內含的技術風險、操作風險,甚至誘發系統性風險之可能,迫使監管者必須予以有力回應。楊東指出,“因此,必須在審慎監管、行為監管等傳統金融監管維度之外增加科技維度,塑造雙維監管體系,從而更好回應金融科技所內含的風險及其引發的監管挑戰,有效應對金融科技的風險,保護金融消費者,維護金融穩定。”

  網際網路金融的科技監管手段也正在不斷升級,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驅動風控系統不斷迭代。央行金融科技委員會2019年第一次會議提出,將持續強化監管科技應用,提升風險態勢感知和技防能力,增強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和穿透性,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2018年,監管部門對虛擬貨幣、現金貸、校園貸等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的不法行為進行持續打擊,對網貸行業等進行專項整治行動,對移動支付開展“斷直連”和備付金集中交存工作,對網際網路金融各領域進行了穿透性監管。

  數據顯示,網路借貸機構從5000家減少至1600家,國內173家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已全部無風險退出。總體來説,網際網路金融“野蠻生長”的勢頭得到了遏制。

  不過,廣州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方頌説,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統一的金融消費權益投訴和舉報電話,沒有緊急的統一救急保護渠道,這跟其他領域相比,是滯後和薄弱的。

  方頌建議,科技金融行業應實施牌照制+白名單的準入機制。白名單能清楚告訴普通投資者或貸款者,哪些機構是規範可以去借款,哪些是不合法不能去碰。“專項整治三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白名單始終沒有出來,這就留了灰色地帶給不法分子渾水摸魚的機會,而老百姓的識別能力有限,難以區分好壞。我們建議加快互金專項整治的進度,儘快發佈白名單。”

  應建立體系化的監管制度 

  當前,網際網路金融監管將更加趨嚴的信號已被連續釋放出。2017年,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網際網路金融成為委員會的關注重點。近期,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網際網路金融機構未來將納入徵信系統。

  目前我國的徵信體系是“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政府“這只手”主要是央行徵信中心負責的國家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同時還有市場驅動的徵信服務“這只手”。

  目前,央行徵信中心已將大型銀行、部分中小銀行、個別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金融數據納入徵信系統,但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小貸公司等金融數據尚未納入。市場上有125家企業徵信機構,97家信用評級機構,這些機構80%以上是民營資本投資興辦的。2017年以來,為滿足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資訊共用需求,個人徵信的有效供給,央行批准了國家首個市場化的個人徵信機構,即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已簽約接入了600多家機構的信用資訊。

  為了減少金融消費者與網貸機構間存在的資訊不對稱,強化網貸機構資訊披露的社會監督機制。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發佈消息稱,將全國網際網路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的項目資訊查詢功能向社會公眾開放。登記披露平臺提供網貸機構披露資訊查詢的統一渠道,此項功能開通後,公眾可通過登錄登記披露平臺集中查詢網貸會員機構提供的融資項目關鍵數據(已脫敏),包括借款金額、借款期限、借款用途、年化利率、借款人基本資訊、借款人收入及負債情況;金融消費者也可集中查詢相關資訊,並持續跟蹤所投項目等。

  儘管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網際網路金融風險防控依然複雜,部分領域問題依舊突出。楊東説,目前,個人資訊的隱私侵犯等都缺乏有效管制,要及時採納專家意見,進行體系化的監管,“不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盲人摸象式的監管”。下一步,銀保會、銀行等應進一步開放數據,實現數據的共用、確權、賦能等,使金融創新模式得到有效監管和發展,同時打擊金融違法犯罪,保護消費者利益。(記者 李禾)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