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讀懂中國經濟年度成績單:為何説不必擔心通脹壓力通縮風險

2019-01-28 08:5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為何説不必過於擔心通脹壓力通縮風險

  ——讀懂中國經濟年度成績單之五

  本報記者 林火燦

  核心提示

  2018年,我國物價形勢總體保持穩定——

  CPI總體溫和上漲,全年同比上漲2.1%,低於年初提出的調控目標。PPI全年同比上漲3.5%,漲幅比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

  2019年,我國通脹可能性較小,通縮風險總體可控——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呈下行趨勢,輸入性通脹壓力較小;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較弱,對物價的拉動作用不強;貨幣政策穩健,不存在流動性氾濫進而抬升物價的可能性。宏觀政策將強化逆週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這些都有助於緩解通縮壓力。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CPI總體溫和上漲,全年同比上漲2.1%,漲幅比上年擴大0.5個百分點,但低於年初提出的調控目標。PPI全年同比上漲3.5%,漲幅比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總的來看,2018年,我國物價形勢總體保持穩定。

  物價水準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也備受輿論關注。總的來看,價格背後的核心問題仍然是供求關係。2019年,我們既不必過於擔心通脹壓力會成為中國經濟運作的主要矛盾,也不必對通縮風險反應過度。

  從食品價格看,2018年,我國食品價格由2017年同比下降1.4%轉為同比上漲1.8%,對CPI的影響從下拉0.29個百分點轉為上拉0.35個百分點,是CPI漲幅擴大的主要原因。

  2019年,受基數較高因素影響,除非出現大範圍極端天氣,否則蔬菜價格同比漲幅將受限;隨著豬肉供給與需求結構的變化,豬週期波動已經放緩,在供給端,集中養殖逐漸替代散戶養殖,促進豬肉生産供應波動減小,在需求端,居民飲食結構的變化對豬肉的需求增長逐漸放緩,導致豬肉價格波動對整體物價的影響減弱。

  從非食品價格看,2018年,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全年服務價格同比上漲2.5%,但漲幅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是核心CPI漲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其中,家庭服務、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價格分別上漲5.6%、4.6%和4.3%,美容美發洗浴、旅遊服務和教育服務價格分別上漲4.0%、3.3%和2.9%。

  2019年,受國際原油價格震蕩走勢影響,燃油類價格上漲空間有限。醫療服務類價格基數較高,再加上醫療服務改革全面推開,2019年非食品價格上漲的可能性不大。此外,消費品進口力度加大,進口關稅削減,也將對消費價格上漲起到抑製作用。因此,非食品價格運作相對比較平穩,整體漲幅可能略有收窄。

  綜合食品和非食品因素來看,2019年,由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已經下行,輸入性通脹壓力較小;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較弱,對物價的拉動作用不強;貨幣政策將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存在流動性氾濫進而抬升物價的可能性。而且,國內糧食産量穩定,農産品供給充足;工業消費品供求平衡態勢總體穩定,供大於求局面仍在延續。因此,我國物價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小,通脹壓力不會成為中國經濟運作的主要矛盾。

  從PPI看,2018年,PPI比上年上漲3.5%,漲幅比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其中,生産資料價格上漲較多,生活資料價格走勢平穩,價格漲幅從上游到中下游行業逐漸遞減,呈現出結構性上漲態勢。

  2019年,國內需求難以顯著走強,需求拉動PPI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上游大宗商品價格顯著回落將逐漸傳遞到工業生産領域;下游消費需求偏弱,製造業訂單已經明顯下降,對工業生産環節的帶動作用有限。根據交通銀行預測,2019年PPI翹尾因素平均為1%左右,比2018年大幅下降1.8個百分點。PPI缺乏新漲價動力。2019年全年,PPI平均漲幅預計將降到0.5%-1.5%,不排除有的月份可能出現負增長。

  PPI同比漲幅的回落,意味著通縮風險上升。不過,從近幾年情況看,即便是經歷了連續50多個月的PPI同比負增長,我國也從未發生過全局性的通貨緊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宏觀政策要強化逆週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穩定總需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同時,明確要抓好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等重點工作任務。這些政策舉措都有助於緩解國內工業價格陷入通縮的壓力。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宏觀政策要解決結構性矛盾,也要考慮供求總量的平衡。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逆週期調節有很強的針對性,能夠對衝下行壓力,在結構上採取措施,將有利於改善供求關係。

  當前,中國經濟穩中有變,如果物價問題應對不好,可能會帶來就業問題,並引發其他風險隱患。因此,仍應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