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0日電 不少業內人士都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的出臺表示欣喜,同時也呼吁相關配套政策的盡快落實。
職業體育與全民健身加速融合
“意見的出臺,對整個體育產業都是利好消息,中國的體育產業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將大大推進體育產業的市場化進程。”虎撲體育創始人、董事長程杭在接受採訪時說。
在程杭看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國人在體育產業和健康行業的消費不斷提高,這就要求體育產業從業者提供更好的產品。未來中國職業體育和全民健身的邊界會逐漸模糊,一批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全新形態的體育產業模式將會應運而生。
“大的趨勢是整合的力度會更大。中國的電子商務走在全球的前列,沒有理由會缺席中國體育產業的這一黃金時代。”程杭說,“未來幾年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將在這一波浪潮中獲得極大發展,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我們在職業體育、全民健身、青少年培訓、校園體育等多方面都有巨大的空間可以發掘,在國家政策扶持的推動下,一定會崛起一批全新形態的體育產業品牌。”
程杭創辦的虎撲體育從最初的互聯網公司,幾年間成長為中國舉辦大型籃球、足球商業賽事最多的公司之一。僅今年10月,就有10多場賽事在全國多個城市舉辦。程杭介紹,明年虎撲體育會抓住這一機遇,致力于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線下平臺運營和推廣體育賽事,為企業和組織提供一站式體育營銷整合服務,為球迷提供專業、廣闊的互動交流平臺。
體育產業結構有望發生變化
國內資深體育營銷從業者、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CEO張慶分析道,意見指出要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大力發展體育服務業,挖掘體育產業潛力,培育消費熱點,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的結構有望發生本質的變化。
“體育消費分為兩類,包括觀賞性消費和參與性消費。意見的出臺使得兩種體育消費模式都會得到極大發展。”張慶說。
“觀賞類以競賽表演業為核心,職業聯盟的建立和賽事審批的松綁會提高中國觀賞性體育消費的水平和競爭力;在參與性消費上,把全民健身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無論是體育設施佔有的面積、體育人口比例的增加、企業稅收的優惠等政策,都會鼓勵中國體育本體產業的發展,逐步改變過去中國體育長期依靠體育用品業等外圍產業發展的狀態,改變中國體育本體產業長期處于弱勢的局面,從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對“放寬轉播權限制”充滿期待
意見提出“優化市場環境,按市場原則確立體育賽事轉播收益分配機制,放寬轉播權限制,完善安保服務標準”。“放寬轉播權限制”的內容成為業界熱議的焦點之一。
上海網球大師賽主辦方、上海久事賽事公司總經理姜瀾對于體育轉播權的改革充滿期待。據他介紹,目前上海大師賽讚助商的份額達到了六成,票房約佔三成,其他衍生品消費等約佔一成。
“雖然不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目前的上海大師賽已經實現了雙贏,但我認為這樣的繁榮還不夠成熟,仍有不少改進的空間。”姜瀾告訴記者,按照ATP其他一些大師賽的模式,收入的40%來自電視版權,30%來自讚助商,票房佔約20%,官方紀念品等約佔10%。
“如果我們能達到這樣的收入組成,我們的票價還可以進一步降低,讓更多球迷收益,特別是一些老年和青少年觀眾。”他說。
《意見》落實取決于配套政策
意見的出臺為中國體育產業發展送來春風。不少業內人士都明確表達了對于相關配套政策的期盼。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產業分會副秘書長劉清早表示,政策雖然出臺了,但實際工作中還有瓶頸需要突破。“一是需要政府職能部門轉變思想觀念,二是需要盡快出臺一係列配套政策,促進商業賽事發展,扶持企業、社會組織,推動全民健身的開展。”
劉清早說:“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電費和稅費收繳很貴,按商業來收是要破產的。作為體育場館的經營者起碼要能夠維持,稅負這麼重怎麼能維持?這就需要相應的政策扶持。”
“意見的落實還需要很多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互動。比如說發展體育旅遊,這是體育產業的分支,需要旅遊部門和體育部門互動。這種互動不能只是停留在嘴巴上,必須打破行業的壁壘。”劉清早說。(參與記者:王鏡宇、周欣、汪涌、王浩明、朱翃、盧羨婷、吳俊寬)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