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巷弄烹制“臺灣味”

2017年10月26日 20:27:17    來源:新華網    

  去過臺灣的人,大多曾有過把夜市搬回家的衝動。那些冒著芝士的雞排、油光閃閃的大腸包小腸、金黃透亮的花枝丸,香氣四溢的燉排骨,令人直恨自己胃太小,真正能打包帶回的伴手禮反而成了一種將就。

  幸而,隨著越來越多臺灣人來到大陸安居創業,這種“去了才能吃”的遺憾逐漸得到了釋懷。5月17日,小安和小立負責打理的“巷子口”臺式複合餐飲第三家分店在北京開業。這對定居北京十多年的臺灣夫妻,正把家鄉的爽口和甘甜,原汁原味地搬到這個距離寶島1700公里的城市。

  小安與小立夫婦在新店前合影

  小安和小立的“北京故事”,可以説是伴著兩岸民間交流的腳步而開始的。小立是清華大學的首批臺生,小安則是早期駐點北京的臺灣記者。他們在這個異鄉城市相識相戀,而這裡飛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商機,讓他們決心留下來當一對“創客夫妻”。

  談及創業的初衷,還要從那一口難忘的“臺灣味”説起。2008年以前的北京,不論臺灣人還是臺灣菜,都屬少見。小立的鄉愁,幾乎可以簡單歸結為一個字“饞”:“那時候聽説哪有臺菜,甚至是類似的福建菜、閩南菜,我們都會特別跑去吃,就是想吃一口家鄉味”。

  2007年結婚之後,小安和小立在北京王府井開設了臺菜餐廳“小城故事”。因為對臺灣本土調料與特色原料的堅持,熟悉臺灣菜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對味”的感覺,這家餐廳很快成為了許多臺灣人在北京的聚集地。然而,當時王府井周邊的客流對於“臺菜”依然有些陌生,兩人的初次創業,在後續拓展上遇到了瓶頸。 2012年,小女兒降生之後,這對“家裏店裏兩頭忙”的夫妻暫停了“小城故事”的營業。

  近年來,隨著兩岸民間大交流時代的來臨,赴臺旅遊的大陸人逐年遞增,“臺灣小吃”收穫了越來越多的粉絲。同時,大陸日益成熟的創業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登陸發展。小安和小立的第二次創業,就在這樣的新機遇下開始了。

  “巷子口”的滷肉飯便當

  2013年年末,臺式複合餐飲“巷子口”順利開張。同在北京的臺灣朋友為他們帶來了投資與幫助,幾位來自臺灣的年輕人也加入了團隊。不再單打獨鬥的小安夫婦,在一年半內就將餐廳擴張到3家分店,“巷子口”的臺灣味開始在京城飄香。

  擴張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餐廳在經營、選址、定位等方面的創新。為了保持各分店的美味不走樣,“巷子口”在大興設立了一個面積約8畝地的中央廚房,所有餐點由一個大廚調味,統一配送後由分店烹制完成。這樣一來,各家連鎖店的廚房都能送出同一個口味的滷肉飯、鹽酥雞和甜不辣。3家店舖都選在居民樓或寫字樓周圍,以更為親民的便當和小吃,吸引居民或上班族。

  除了口味,小安夫婦也希望將臺灣餐飲業熱情週到的服務優勢,原汁原味地複製到每一家分店。

  甚至,你在店裏吃不夠還能回家自己做——餐廳中設置了“臺灣超市”,不同於一些進口超市中販賣的旅遊食品,貨架上的醬油膏、沙茶醬,冰櫃裏的貢丸和蛋餅皮,都是臺灣媽媽必備的調料與食材。

  “巷子口”裏的臺灣超市

  創業自然也會有苦辣酸甜。比如“用工難”問題,目前在北京從事服務行業的大多不是本地人。小安夫婦曾遇過不少員工們因各種原因請假返鄉,包括幫家裏收割莊稼,或者“年紀輕輕的女孩子就説要回家相親”。小安説,這種情況常讓她十分驚訝。此外,如何培養長期員工,行程穩定團隊,使員工們認同並落實臺灣的服務理念,也是臺灣創客們需要面對的問題。(文 邱海棠)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