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我天地寬——京郊舊村改造背後的臺灣“創二代”

2015-07-24 07:58:00    來源:新華網    

  圖為鑫記偉業集團副總裁黃國書

  臺生、臺青、臺商、臺二代……在京居住超過20年的臺灣“80後”黃國書身上,依然有很多臺式標簽,但他卻很可能比不少同齡的本地人更了解大陸。京郊密雲縣巨各莊鎮中著名的“新農村”蔡家洼村,正是在他所在的鑫記偉業集團主導下,成為了“村企共建”的典型項目。

  經營理念的創新:打通“任督二脈”

  黃國書在1995年跟隨臺商父母來到北京唸書。他描述自己是“第二代陪第一代創業”。從清華大學畢業後,黃國書開始正式進入父母的公司,從基層一直做到副總裁。而這段時間裏,公司也從食品加工廠一路發展壯大成為集生態、種植、農副産品深加工、觀光旅遊于一體的股份制企業。北京密雲縣巨各莊鎮蔡家洼村的“村企共建”,正是鑫記偉業最具代表性的項目。

  從十多年前的貧困村搖身一變,如今的蔡家洼村已是頗具規模的“新農村”:大棚裏種植著荔枝、洋桃、木瓜等熱帶水果,地裏種著櫻桃樹;山澗裏規劃著蝴蝶谷;村裏建著飲料廠、豆腐作坊和各類食品加工廠。工廠裏的工人就是當地農民,本村種植的糧食就地加工包裝及出售。在工廠的觀光走廊中,遊客們能夠全程近距離觀看加工過程,品嘗到各條生産線製作的健康食品,還能在體驗區中品嘗到蔡家洼村山泉水製作的豆漿、豆腐腦等。

  以往要整合農産品種植、加工包裝和銷售服務三個産業十分困難,因為各産業都在尋求最大利益空間,會相互談判壓價。這個模式的關鍵,在於打通了這一、二、三産業的“任督二脈”,在“村企共建”中實現“全産業鏈”,從種植到加工到服務包裝,都在同一個集團架構下,“就像一家人的三個兒子,分配方式由家長説了算。”

  黃國書認為,能夠在蔡家洼村實現“全産業鏈”生産模式,得益於企業此前在不同領域中的嘗試,“親身走過這三個産業的人,你能夠知道每一個産業的需求訴求是什麼。”因此鑫記偉業能夠將三個産業連結起來,節省下傳統模式中上下游企業中的談判和物流成本,集中精力做大産品的附加值。

  發展格局的拓展:投身大陸廣闊市場

  村裏的紅火使得80%的外出打工者回流,蔡家洼村的模式開始被競相推廣。

  從舊村改造的角度來看,蔡家洼村模式的成功,還在於其可持續性。這裡的村企共建,並非只是簡單地興土木,為農民蓋房子,而是引入了一個能夠迴圈發展的産業支撐。農民們既作為工人領到每月薪水,同時也能以土地入股而獲得企業分紅。這樣的改造,才能從根本上激發村鎮的活力,讓農民長久富裕起來。

  將模式向更多地區推廣,黃國書很有信心。他分析,北京的城市化規模大、人口聚集、消費力強、郊區空間被擠壓等特徵十分明顯,郊區功能性到了必須調整的階段。因此京郊農業生産的空間變小,農産品難以支撐加工業需求,所以只能直接跨向第三産業。這也解釋了為何前一段時間北京農家樂、採摘農莊越來越多。這類休閒農莊在經歷數量增加、功能性增強、同質化加劇的階段後,會朝向更有個性化,更具文創色彩的方向發展,蔡家洼村模式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黃國書認為,全國的一線城市,以及類一線城市都將迎來這樣的機遇,也預示著更多個性化“村企共建”的可行空間。

  不僅是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也已經加入了黃國書的全産業鏈佈局中。“如果北京種的豆子不夠用了,就需要對外採購,把這個需求變成另一個‘村企共建’的內容。”例如鑫記偉業正在東北進行的一個“村企共建”,就把項目放到了跨區域的産業支撐的環節中,同時在未來城市擴容過程中,為第三産業的發展預留出了空間。

  未來,黃國書還將投入更多精力在城鎮化建設中。他透露,目前正在籌劃有關“小鎮文化”的項目,“把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融入小鎮建設中,打造成能夠吸引國際遊客前往體驗的理想居所。”

  人生態度的蛻變:走出小我天地寬

  因為在大陸創業時間很長,黃國書常常受邀為臺灣青年分享自己的經驗。在後來給臺灣學生的演講中,他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剛來北京時,因父母生意遭到變故,加上新環境太過陌生,他情緒一度十分低落,無法融入新生活。而同學的一句無心的話,卻改變了他的一生。那是一次放學路上,黃國書問同學,你覺得我是什麼樣的人?同學答了很多,黃國書卻嘆了一口氣,説看來你還是不了解我。結果同學一句直接的回答,“那你了解我嗎?”令他陷入沉思。 “每一個人都在渴望別人的理解,我們就像是關在房間裏的人,外面人和你敲門説出來吧,你説別管我,大家都不管你的時候,你又覺得怎麼沒有人來關心我。其實每個人心中就是希望有一個英雄出現,踹開門説,走,我帶你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那句話令黃國書主動把自己的門打開,不再去問別人為什麼不了解我,而是開始去了解每一個人,開始學習和別人相處,幫助別人。生活因此不再苦悶,他不僅和同學打成一片,還能反過來幫助父母的事業,生命中的貴人也接踵而來。

  “走出自我,才能看清世界,不虛此行。”黃國書在和年輕人分享的時候,常提到這一句話。在大陸讀書、成長過程中,黃國書發現不少臺灣年輕人習慣於抱團生活,幾年下來,依舊難以融入當地朋友圈。因此他用個人的經歷反覆勸誡身邊的青年,如果總是對新環境抱有刻板印象,不願放棄強烈的自我意識,就走不出自己的小圈子,無法了解這個環境和文化。 “很多時候我處理事情的想法都很簡單”,但複雜問題的本質往往很簡單,只是因為人際溝通的拉鋸,讓形式複雜化。而能夠抓住問題本質的黃國書,常常能夠提供角度新穎的解決方法。提起兩岸的創業環境,黃國書認為,大陸已經是一個國際市場,世界五百強都在這裡插旗,它已經形成了國際性的競爭格局,市場份額上擁有巨大的優勢。而另一方面,很多人會懼怕大陸巨大的競爭壓力,以及本地優勢,但這種競爭在臺灣同樣要面對。或許大陸的創業環境不會比臺灣更輕鬆,參與進來才可能抓到機會,而競爭其實無處不在。“你在臺灣即使脫穎而出,到時候也要面對大陸的競爭,為什麼不早一點進入大陸來學習呢。”(文/邱海棠)

編輯:王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