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的創業故事:在另一個島嶼成就人生

2015-09-08 13:40:00    來源:中國福建    

  楊哲安的人生與島嶼有著不解之緣,從臺灣到香港,再從廈門到平潭,他求學、工作的地方都是碧波盪漾的海島。

  楊哲安是高雄人,2004年從臺灣政治大學獲得電腦和財務管理雙學位後,進入香港的一傢俬人銀行工作,幫高凈值人群做資産管理。

  “2007年前後,香港資本市場一團火熱,即使一個破爛的項目都有7、8個投資總監來考察,原始股投資市盈率達到10%-20%。我們做資産配置,隨便怎麼做都有30%-40%的收益。這樣的市場讓我有點看不懂,於是決定去唸書。”他回憶説。

  2007年,楊哲安回到高雄中山大學就讀MBA(工商管理碩士)。當時,廈門大學與臺灣高校有交換生項目,楊哲安因此來到廈門,自己的人生軌跡也開始與大陸的島嶼出現交集。

  碩士畢業後,楊哲安選擇了廈門弘信集團的風險投資職位。在職期間,他和同事完成了夏新電子的破産重組業務,廈門象嶼集團作為重組方注入優質資産,這讓楊哲安很有成就感。但慢慢地,他意識到自己對大陸還是缺乏真正了解。

  “比如很多專業術語,大陸企業的市盈率在臺灣叫做本益比……我必須通過學習來認識大陸。”楊哲安説。

  於是,他選擇辭職考博。“廈大對臺灣學生有很多優惠政策,而且我一個師兄曾讀過廈大金融係博士,於是心裏就有點‘盪漾’,報考了廈大金融係博士。”

  始料未及的是,讀博期間的一次課題調研,再次改變了楊哲安的命運。當時,福州市政府委託廈大金融係做一個關於構建兩岸區域性金融中心的課題,楊哲安因此第一次踏上平潭的土地,從此與這座中國第六大島結緣,並在2013年作為平潭綜合實驗區引進的臺灣人才,出任平潭交通投資集團副總經理。

  平潭是大陸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曾經的軍事前線而今變成開發開放熱土,正致力於建成“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

  基礎設施等前期建設熱火朝天,讓挂在實驗區管委會墻上的規劃圖一步步變為現實。平潭交投集團是解決資金問題的重要融資平臺,也是目前平潭工程建設量最大的國有企業。平潭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臺灣創業園等都是由交投集團投資建設的。

  在平潭金井灣片區,總投資11.5億元、佔地130畝的臺灣創業園蔚為壯觀。除了36幢園林別墅型樓群外,還有適合青年人活動的音樂噴泉、創業咖啡館、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

  楊哲安説:“這裡原是一片沙地,打地基時要挖一個個溝,做擋土墻,工程量非常大。現在看著沙地變成創業園,我心裏充滿成就感。”

  截至今年8月15日,登記入駐臺灣創業園的項目共378個,其中臺灣獨資企業、臺灣個體業者、臺資企業、臺灣院校項目共206個,臺灣社團組織項目122個,其他項目50個。平潭臺灣創業園對臺灣青年創業的吸引力初步顯現。

  在平潭澳前片區,由交投集團投資8億元建成的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內,兩岸青年創業的環境更加成熟,很多商家都是兩岸業者合作設立。

  對比兩岸青年創業理念的不同,楊哲安説:“臺灣青年思想比較奔放,很多‘鬼點子’,追求小而精緻,但缺乏宏觀視野;大陸青年比較質樸,中規中矩缺少創意,但追求大而粗獷,要做就做跨省甚至全國市場。兩岸青年互補性很強,合作創業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目前,楊哲安最大的願望,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平潭搭建起一個個“舞臺”,讓臺灣青年在大陸大膽創業、成功創業。除了臺灣創業園、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外,平潭還配套了雛鷹基金、雄鷹基金等,為臺灣青年創業提供資金支援。

  “登陸”八年後,楊哲安不僅催生了上百個臺灣青年創業成功案例,自己也在福建收穫了一份甜蜜的愛情。今年11月就要結婚的楊哲安,談起福建籍女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目前在廈大當研究助理,我希望她來平潭工作,這樣我們很快就可以在一起了。”(康淼)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