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 攜手和聲講好兩岸故事

2016年11月21日 09:32:14    來源:人民網    

  11月18日,由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主辦、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協辦的“第二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在北京舉行。本報記者 戴冰攝

  兩岸交流,媒體先行。

  又是一年楓紅似火、霜葉如花的好時節。來自臺灣的80余名媒體負責人、新聞傳播領域的專家學者,如約而至,出席第二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

  此次峰會由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主辦、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協辦。在11月18日、19日兩天的會期裏,兩岸近90家媒體及相關機構的200余名代表匯聚一堂,緊緊圍繞“攜手和聲”主題,共謀攜手發展願景,共商合作發展大計,同奏和諧發展互利共贏的時代最強音。

  從先行到篤行

  黑色西裝、黃色領帶,出席峰會的侯漢廷只有28歲,別看是個85後,但在臺灣,他既是時事評論達人,又是網紅,他創辦的自媒體“遠山style”影響著眾多臺灣青年人,不少政治人物都是他的粉絲。本屆峰會上,像這樣的年輕面孔還有很多。

  與首屆峰會相比,這次臺灣媒體參訪團參會人數不僅從35人激增至81人,人員結構也更加多元。不僅有傳統媒體負責人,知名專家、學者,還有代表業界未來的青年媒體人和學生,以及像侯漢廷這樣的知名自媒體人。

  本屆峰會,高朋滿座。

  來的媒體覆蓋臺灣北中南,高雄市新聞記者公會理事長馬道明來了,臺中廣播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莊文勤來了,臺北的旺報社長黃清龍來了……

  不僅如此,參訪團陣容也堪稱強大,會場座無虛席。臺灣聯合報社社長項國寧、臺灣廣播公司董事長馬長生、TVBS執行副總經理楊盛昱、中華日報董事長黃肇松、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臺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等眾多臺灣主流媒體的掌門人悉數到場。

  參訪團榮譽團長更是重量級人物——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

  回望歷史,在兩岸民間往來開啟之初,兩岸媒體人就順應兩岸同胞接觸交流交往的強烈意願,衝破藩籬,率先開始交流,展現出兩岸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擔當。

  但也毋庸諱言,今年5月,臺灣政局驟變,新的執政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給兩岸關係蒙上烏雲。在當前兩岸關係的新形勢下,更加需要兩岸媒體秉承敢為人先的傳統,發揮社會公器的作用,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傳播正能量。因此,本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備受關注。

  峰會開幕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的陪同下,專程來到會場,親切會見與會媒體代表。他殷切希望,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兩岸媒體善盡社會責任,加強正面引導,進一步發揮好增進兩岸同胞了解、促進情感融合的平臺作用;發揮好凝聚民意基礎,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載體作用;發揮好弘揚中華文化傳統,增進民族認同的紐帶作用。

  在峰會開幕式上,胡志強有感而發,北京峰會兩岸來賓規格越來越高,規模一年比一年盛大,成果也必然一年比一年深遠。我相信兩岸關係的發展就像古詩所説,“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兩岸一家親”的氣氛中,沒有人能夠改變這個潮流、這個趨勢。

  從相識到相知

  如果説首屆峰會為兩岸媒體人打開了相識攜手的大門,那麼本屆峰會則更加聚焦,為兩岸媒體人從相識走向相知鋪路搭橋。

  青年論壇的會議室裏十分熱鬧,在“兩地青年互看”活動中,大家爭先恐後發言,深度交流啟發,掀起了一場網際網路思維頭腦風暴。為了讓大家充分表達,原定的茶歇只好取消。

  自媒體人侯漢廷在會場攜帶筆記型電腦,全程不停地敲擊鍵盤。在大學階段,他就成為政治的深度參與者,熱心於政治理論特別是兩岸關係研究,是兩岸和平統一和“九二共識”的堅定支援者。此次來大陸參加媒體人峰會,侯漢廷認為機會難得,希望能“多學習一點”。在他看來,即使是支援“九二共識”的臺灣人,因為見聞所限,也會有認識偏差。因此,兩岸之間的交流學習就顯得尤為必要。此次參加媒體人交流活動,特別是體驗式交流,對於他今後傳播自己的政治理念大有幫助。

  青年,不僅代表著媒體的未來,也影響著兩岸交流的走向。兩岸青年加深碰撞和交流,共同講好“兩岸故事”,拉近彼此心靈距離,就能為贏得未來埋下希望的種子。嘉賓主持、北京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袁岳把目光放得更為長遠。他説,兩岸青年不僅要互看、互思,還要互創,最後達成共識、取得共同成果。那時兩岸交流交往的模式、深度,都會發生很大改變。

  此次峰會由一個主論壇和三個分論壇組成。議題設置既從“昨天”的歷史鏡鑒“今天”的現實,又從“今天”的現實研判“明天”的趨勢。“媒體融合中的文化傳承”分論壇,旨在通過回望歷史,喚醒兩岸共同的文化記憶,激活兩岸共同的文化基因,讓媒體人真正肩負起更大的文化使命。“網路時代的青年關懷”分論壇,主要探討作為未來的領導者和建設者的青年一代,在當下媒體發展中應該有什麼樣的責任和擔當。“新媒體的最大可能性”分論壇,希望兩岸媒體人群策群力,著眼未來發展尋找到我們今天的路徑。正像一位學者所言:“將來,以人的理性預期的形式,成為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起點和前提。”

  “與去年相比,今年的議題更深入。特別是新增的青年分論壇,是峰會‘與時俱進’的最好體現。”已經連續兩次參加峰會的臺灣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感觸頗深。他説,青年媒體人是未來媒體時代最重要一環。媒體要永續經營,必須關注年輕人,我們要了解最重要的“下一代”,與他們溝通,聽他們的想法。這賦予了本次峰會新的意義。

  從融入到出路

  19日上午,陽光映照下的故宮迎來了遠道而來的客人。旺報社長黃清龍已是第四次來到故宮,但這次並沒有按照“三大殿”的傳統中軸線參訪,而是先登上端門,參觀了城樓內數字故宮影像展,通過現代技術演繹,感受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黃清龍説:“故宮就像是兩岸文化天生的臍帶,不論如何鼓吹文化臺獨,兩岸都有磨滅不了的文化印記。我們都要本著初心,更好地增進了解。這次峰會從多元角度對兩岸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本屆峰會,內容豐富,既有坐而論道,也有行以參訪。臺灣媒體參訪團整整一天的參訪行程非常緊湊。如今,北京已經正式進入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籌備階段,北京也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既舉辦夏奧會又舉辦冬奧會的城市。在奧林匹克塔塔頂,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部長常宇向臺灣媒體人發出熱情邀請,從11月20日開始接受冬奧會會徽的徵集,希望有機會與臺灣媒體朋友們多多合作。

  此次參訪,還有一個“重頭戲”,就是參訪中關村創業公社內的臺灣青年創業驛站。前不久,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曾來到過這裡。除了創業臺灣青年,驛站還為在北京學習、實習和就業的臺灣學生提供服務,旨在讓這些來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從進入到融入,最後找到出路”。由於中關村附近高校眾多,驛站逐漸成為在北京的臺灣青年的一個“據點”。

  前來參訪的臺灣媒體人,紛紛與臺灣創客交換名片,以便今後更好地講述臺灣青年在北京打拼的創業故事。臺灣廣播公司董事長馬長生“拉”著李巧如等幾位創業者仔細詢問。他認為,兩岸,尤其是大陸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媒體應該在互通創業資訊上做更多努力,為兩岸年輕人提供更多創新創業機會。

  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這個筋,就是兩岸共同傳承的中華文化,這也是兩岸的根與魂。在共話文化傳承的濃厚氛圍中,此次峰會達成了一批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兩岸媒體簽署了《關於共同舉辦“相約北京 放眼中華——兩岸青年媒體人新聞學子北京文化體驗周”活動的協議》等6份沉甸甸的合作協議,共用和諧發展紅利。

  從“暖場”到“保溫”

  歷史似乎充滿著巧合。

  一年前,首屆峰會在“習馬會”前夕開幕。兩岸媒體人在峰會現場,通過直播,見證了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的歷史時刻。

  一年後的11月18日,恰逢“習洪會”不久,兩岸媒體人再次相聚北京。而此時,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民間交流愈顯重要。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的召開,更加彰顯兩岸媒體人的歷史擔當。

  “島內四大報”之一——《聯合報》掌舵人項國寧,期待峰會能為兩岸媒體交流帶來新的可能性。他説,兩岸媒體的交流要從觀念溝通開始,借助更多像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這樣的活動,促進更多人員交往,進而共用更多資訊。

  作為資深媒體人,TVBS執行副總經理楊盛昱説,兩岸交流中,媒體一直在先行。但隨著網際網路時代內容傳播更加暢通,兩岸文化的隔閡卻在加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除了海量網路資訊的真假難辨,缺少公眾媒體的求證、編輯、整理、提煉,造成局限與落差外,也恰恰是缺少了媒體的詮釋、介紹、宣傳這一環節。媒體是社會公器,在這樣的時候開這樣一個峰會,討論兩岸媒體融合,非常有現實意義和價值。真正應該攜起手來的是我們的資訊交流應該更加暢通,讓兩岸的同胞能夠繼續同聽、同看、同樂、同感動,這才符合大會的主題“攜手和聲”。

  正如主辦方、北京日報社社長傅華所言:當我們滿世界去尋找新鮮感的時候,根植于內心的民族記憶,一直提醒著我們的歸宿。呵護民族的記憶,媒體人有更廣闊的作為空間。認同乃是綿延不絕的文化情結。媒體人的文化自覺,關乎媒體價值,更關乎民族的意志和情感。讓兩岸媒體人攜手和聲,喚起初心,激活記憶,傳承知識,增進認同,共襄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如果説,首屆峰會在一定程度上是為“習馬會”暖場,本屆峰會則是在當前情勢下,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保溫、升溫。

  第二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恰逢其時!(記者 方芳 范俊生 高枝)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