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乃明:兩岸文創: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到上?

2016年11月02日 10:28:10    來源:中國城市文化網    

  2016年10月22日,第十四屆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産業高校研究聯盟論壇在杭州白馬湖建國飯店開幕。本屆論壇以“設計鑄城 創意興業”為主題,對文化創意産業未來發展、網際網路時代創新創業以及創意設計助力城市發展等問題進行了研討。會議間隙,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學文化發展研究院王青亦副教授對與會嘉賓臺灣政治大學教務長于乃明進行了採訪,現將採訪內容整理髮布,以饗讀者。

  記者:

  于老師您好!我們知道您在臺灣工作,但也長期在日本求學,對日本文化也有相當精神的理解。所以請問您對大陸、臺灣和日本三地在文化特別是文化産業方面的一些見解。

  于乃明:

  中國的歷史悠久,隨時都有新的發展,因為大陸的文化底蘊太豐富了。所以要做研究,其實有很多是可以探索的。它本來就存在,就是等待挖掘。臺灣因為非常小,是一個精緻的地方,而且非常具有自發性。大陸制定國家政策,並且把它當作一個重大戰略或者重要的發展主題;但是臺灣多半都是自發性的,就做得非常細緻。是因為臺灣非常小,又結合大陸各地的人跟著蔣介石都到了臺灣。其實雖然叫做臺灣,但是也有很多中國各地的人才薈萃。所以我覺得很多人會提到臺灣比較精緻,是因為整合了非常多的人。因為小,它的發展是有限的;也因為小,可以做得很細緻。很多是自發性的,比如像老師帶著學生,跑到偏遠地方,讓學生自己去種稻米。會産生非常多感人的故事。

  日本這個國家不太特別講什麼叫文化創意,因為他認為美學跟文化跟你的想像,本來就在生活裏面。所以我在日本從來就沒聽人家講文化創意産業,而且到現在這個詞沒有固定。它有英文翻譯,但是沒有日文翻譯,因為日本人認為這就是一種教育,是一種生活態度,就融合在社會、家庭和學校。所以他認為文化創意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我覺得這個不太一樣。日本也是一個非常注重歷史文化的國家,比如他們非常注重寺廟建築,很多寺廟建築都變成了文化基地。希望每一年利用寺廟的節慶,把一些歷史的文物拿出來展現,其中包括它的茶道等等。

  所以,我覺得這三個地方不太一樣,中國大陸是一個大規格的國家戰略的發展,本來歷史底蘊很深,所以要講述故事是非常容易的,因為是現成的材料。臺灣因為小,有各地的人才,而且又重視教育,所以臺灣是非常小但是可以精緻發展。日本認為國民的教育、家庭的教育非常重要,這個文創就在生活裏面。大概是這樣。

  記者:

  最後一個問題,請您前瞻一下,文化在兩岸當中未來會起到一些什麼樣特殊的作用?因為現在我們看有很多經貿的往來、設計的往來,今天陳哲郎先生也講了,説兩岸共同的中國夢,只有從理念上讓兩岸走到一起,我們才有更廣闊的前景。

  于乃明:

  這個我完全認同陳建築師的説法,因為什麼事情現在都要講創造雙贏,乃至於三贏。雖然臺灣文創走在大陸的前面,但是大陸因為政策非常明確,發展的速度非常快。但一聲號令之下,任何城市我覺得都好像一窩蜂,而且發展的很多內容都非常的相似。我覺得兩岸將來應該還是以年輕這一代人的交流非常重要,不管是透過商業的、教育的或者文化交流的層面。將來要更有發展,我覺得還是要注重年輕一代的交流。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