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走,到陸企打拼去!

2016年08月31日 14:45:12    來源:東南網    

  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在大陸形成熱潮。大陸市場廣闊、重視人才、政策優惠……正吸引越來越多臺灣青年的目光——

  走,到陸企打拼去!

  東南網8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夢婕)近年來,除了“登陸”創業,到大陸企業就業也成為許多臺灣青年的選擇。廣闊的市場,優惠的政策,注重研發投入,大陸企業為臺灣青年提供了施展才華和圓夢的舞臺,也加深了他們對大陸的認識。

  釋疑:“勸我別來的人已經失業了”

  “千萬別去!你的技術一旦被掏空就會被踢走了。”説起7年前自己打算到大陸發展時臺灣同事的“忠告”,林素惠仍會忍不住笑起來。2009年,林素惠還是臺灣一家知名光電企業研發部經理,她跳槽到大陸企業三安光電一時間成了公司的爆炸性新聞。從一名普通的研發人員做起,直至現在的三安光電的技術中心副總,她不但沒有“被踢走”,還隨著企業一起成長,擁有國內授權專利39件、美國授權專利11件,獲得2014年福建省專利一等獎及2015年中國專利優秀獎等。

  三安光電是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及晶片産業化的生産企業,生産規模佔國內總産能的近50%,現有300多名臺籍員工,去年的營收超過48億元。林素惠告訴記者,當初自己剛到公司時,這裡的研發水準確實還落後於臺灣。但在研發投入方面,公司的佔比高達6%-8%。公司還制定了管理辦法,從住宿、通信、探親、醫療及就學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因此,林素惠不僅自己來三安,還説服了丈夫一同到三安打拼,一家人也得以團聚。

  如今,隨著LED外延、晶片的産能擴充,三安光電已邁入國際光電企業的頂尖行列。在與國際大廠的並購與合作中,林素惠也得以頻繁接觸國際級的封裝公司。這些客戶對於晶片品質的要求更高,也讓她在技術的鑽研上傾注了更多心力,不但堅持上網查閱國際最新的科研文獻,回臺灣還不忘去書店購買相關書籍。

  去年,國際光電市場發展勢頭放緩,三安光電卻眼光獨到地擇機擴産。果然,今年市場回暖,三安滿産,高歌猛進。林素惠説,最近回臺灣,聽説原來就職的企業正處於縮編停産的狀態,而當初勸她別到陸企的同事則已經失業了。

  奮鬥:抓住臺灣同齡人難遇的機會

  40歲的宜蘭人石振弘畢業于臺灣大學城市與規劃專業研究所,同時也是廈門大學博士研究生。2014年,他被授予“廈門市海納百川人才計劃臺灣特聘專家”,是當時11名臺灣特聘專家中唯一非理工類的。這幾年,石振弘的名字幾乎跟廈門文博會綁在了一起。作為廈門文博會總策展人,他從2013年起助力其轉型,使之成為大陸規模第二大的文博會,臺灣參展商數從300多家增至800余家,並從最初的免費參展發展成為全面市場化的付費參展。

  2009年“登陸”之前,石振弘在臺灣已經有過媒體、全球大企業的工作歷練,由於兩岸圖書交易會的機緣來到廈門發展。石振弘説:“臺灣展商都知道大陸市場大,大家也都想尋找機會,但是怎麼對接他們不懂,就需要我們這樣的中間人。”廈門在找準定位後,石振弘決定重新梳理廈門文博會的商業模式。石振弘將整個展會調整劃分為工藝藝術、創意設計、數字內容、文創旅遊四個板塊。“這幾塊都是兩岸做得比較好的,各有優勢,是閩臺合作很好的切入點。”石振弘説。

  此外,在推進中,石振弘還發現由於兩岸的職稱評定上沒有接軌也影響了工藝大師參展的積極性。於是,他多次到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和北京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幾番溝通之後,創辦了“中華工藝精品獎”。如果拿到該獎,兩岸的工藝大師在申請專業職稱時均可加分。有了頒獎機制,參會的工藝大師從原來的兩三百名迅速增長到現在的1000多名,大大提升了展會水準。

  今年,石振弘計劃把德國紅點設計展、法國陽光紀錄片大會等國際頂尖文展引入廈門。“在臺灣,像我這樣年紀的人,不可能有機會操辦這樣頂尖的展會。”石振弘表示,其實,能把這些國際赫赫有名的展會落地廈門,于他本人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未來:在“新大陸”落地生根

  七年前,聽聞自己所在的臺灣帝普科技公司將被首家赴臺陸企新大陸公司收購,張俊一不但沒有絲毫不安,反而充滿了期待。由於二維碼的研發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當時,臺灣多數資訊電子企業還在從事一維碼研發,而對在二維碼領域已卓有成效的新大陸公司早有耳聞。隨著公司被兼併,張俊一也成為新大陸公司的首位臺籍員工。由於多年的外企工作經驗和出色的研發能力,張俊一很快被新大陸調至福州總部,成為集團物聯網感知與資訊識別引擎團隊的帶頭人。

  幾年辛勤耕耘,張俊一已經獲得以其名字命名的專利50余件,並帶領新大陸自主研發出全球最小條碼專用識讀模組——E2。兩年前,他還被福州市政府授予了“福州榮譽市民”稱號。對於兩岸公司有何不同,“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對研發的投入”。張俊一告訴記者,由於大陸政府對企業創新非常支援,很多前沿的科技研發能夠申請政府的項目補助,分擔企業風險,大大提高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而臺灣的科技企業更多還是針對客戶需求做訂制化生産。

  除了項目的支援外,大陸對於高新人才的引進也是不遺餘力。從“百人計劃”“千人計劃”到“萬人計劃”等,大陸已經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2014年,福州市政府出臺人才公寓的購房補助政策,張俊一一次性獲得了41萬元的住房款,讓其圓了安家夢。

  張俊一説,有了家,他開始打算把妻子女兒接到福州來。“上一代臺商是帶著技術或資金來大陸,但現在不一樣了,大陸這幾年變化很大,不但技術創新發展迅猛,資金充裕,而且大量導入國際資源和人才,市場也越來越規範。我希望家人也能夠融入這一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熱土。”張俊一説。 本報記者 陳夢婕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