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教育在內蒙古高校逐漸普及

2016年07月27日 09:22:45    來源:內蒙古科技廳    

   原標題:創新創業教育在內蒙古高校逐漸普及

   編者按

  日前,內蒙古召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推進會,提出要結合實際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更好的支撐。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近年來,內蒙古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意見》和《關於進一步做好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鼓勵和引導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去年以來,內蒙古各高校都加大了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力度,帶動內蒙古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人數上升到674人。但是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涉及廣泛,實踐性和技術性很強,創新創業教育究竟應該怎樣去做,應該開設什麼樣的課程?

內蒙古大學電子資訊學院學生在“創新之家”焊接智慧車線路板。記者 李倩 攝

  5月5日,在內蒙古大學電子資訊工程學院1131教室的“創新之家”,大三學生劉明宇正在和他的夥伴們調試智慧車。

  智慧車底盤上整合電路的元器件清晰可見,車身突起的一根支架上攝像頭“大眼睛”引人注目。看上去造型簡易的智慧車沿著教室內蜿蜒曲折的跑道跑得飛快。

  “我們智慧車團隊根據智慧車識別賽道的不同方式分為3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七八名隊員,來自不同的年級和專業。為了能讓智慧車跑得再快一點,我們每個人都絞盡腦汁。”劉明宇説,他們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用電腦繪製電路板,然後自己動手鑽孔安裝部件,打磨輪子,組裝賽車。同學們和指導老師經常在一起交換意見,不斷提出新的方案。最終,他們手中的智慧車車速由原來的每秒1米提升到每秒2.6米。7月份,他們將帶著這個作品參加全國大學生智慧汽車競賽。

  “早在2003年,內蒙古大學就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設立了本科生創新培養基金並制定實施了本科生創新培養基金計劃。現在,內蒙古大學已經形成了校級、省級、3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體系。”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張吉維説,內蒙古大學不斷優化創新創業課程內容,加強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建設,開發開設《創新與創業管理》《創業管理A》《創業機會識別與分析》等創新理論、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選修課或必修課,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電子資訊工程學院“創新之家”,就有來自電子資訊工程、自動化、通信工程等專業的百餘名學生在指導老師的組織下,經常聚在一起分享個人創新創造的靈感,聯繫所學專業知識和創新理論,親自動手去設計、製作、調試各種項目産品,其産品屢次在全國性的創新創業賽事中獲獎。

   內蒙古大學創新創業論壇上,學生們展示自己設計製作的機器人守門員。記者 章奎 攝

  不僅僅是內蒙古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在內蒙古廣大高校中正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個性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正在形成。

  “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中,我們打破了傳統課堂填鴨式認知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全景式、多層次的創新創業感知,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能。”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任雁秋表示,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通過體驗式的小組教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團隊合作在創業中的重要性;通過課下線上視頻或微課學習課上分享、互動交流、討論完善,激發學生創業靈感。學校還為學生們構建了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提昇平臺,並根據學生興趣和意願組建了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班。

  內蒙古財經大學則不斷完善招生、培養、就業(創業)一體化聯動機制,形成了以課堂教學為主、賽事引導為輔的教育模式,以自主實踐為主、專家指導為補充的實踐模式,以學校創業孵化器為主、大學生創業園區支援的培育模式,涌現出內蒙古青果傳媒公司、月牙堂購物網站等多個大學生創業典型。通遼職業技術學院護理係創新教育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率先把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由原來的2:1調整為1:2,加大了臨床實踐實習力度。他們聯合了49家三甲醫院作為護理係臨床教學實訓實習基地,通過聯合辦學、聯合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踐對學生進行創業就業教育。

內蒙古財經大學“行銷之星”創意策劃大賽上,學生們展示自己的行銷創意。

  包頭師範學院在不斷推進創新創業課程建設的同時,成立了創業教育學院,配備了專職工作人員具體負責創新創業工作,並將一棟4000平方米的實驗樓改造為大學生創業園,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切實支援。目前,入駐創業園創業項目已達116個,初步形成了以文化創意類、電子商務類、綜合服務類為特色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 自治區教育廳廳長侯元表示,高校作為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産力、創新第一驅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既是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又是高水準科學研究和高品質創新成果的重要來源,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進程中不能缺席。開創我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新局面,就要結合學校實際,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管理制度,服務創新創業教育。(記者 李文明 李倩)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