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愷愷德杯將在臺灣舉辦創新創業大賽

2016年07月06日 09:17:00    來源:南方日報    

“大數據分析市場調研軟體”團隊負責人亞娜正在做路演。劉光明寶攝

“大數據分析市場調研軟體”團隊負責人亞娜正在做路演。劉光明寶攝

  北京時間7月2日15時,惠州仲愷高新區愷萌創客空間,2個創業團隊和評委、嘉賓準備就緒,眼睛緊盯著大螢幕。與此同時,德國當地時間7月2日9時,8個團隊和評委也坐定。主持人一聲“開賽”,2016年“愷德杯”創新創業大賽便進入決賽階段,10個團隊在中德兩地同時參賽。南方日報記者 劉光明寶

  高端人才 高新技術産業

  仲愷賽場主持人李勝介紹,這是惠州首次採用視頻直播的方式,在兩地同時舉行創新創業大賽。大賽從今年4月6日啟動,德國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專業協會、學聯等推介了大量團隊參賽。截至5月底,共有來自中、德、英、法、奧地利、西班牙、美國、瑞典等國家的近百支隊伍報名。

  報名的參賽項目包含電子資訊、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生物醫藥、先進製造、新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半導體技術等行業。大賽組委會按照團隊組成實力、項目核心技術、市場應用前景、商業運作模式、入駐仲愷意願共五項評分標準,最終選出10個優秀團隊晉級決賽。

  記者注意到,晉級的10個團隊涵蓋生物醫學、電子資訊、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也有跨了多個行業的,都是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新技術産品。如一個德國團隊研發的用於環保和能源器件的液相石墨烯,可用來替代稀有的貴金屬材料,在化學電池、光伏器件和光電探測器等方面有廣闊前景。另一個團隊研發的國際遠端智慧醫療及醫學影像智慧分析平臺,可以透過雲技術遠端提供客觀、精準的智慧+人工校正分析,可降低醫療人力成本,併為病患的預防、治療、術後康復以及長期隨訪關注提供可靠的醫療科學依據。

  高技術的産業少不了高水準的團隊。在10個團隊裏面,大部分核心成員擁有理工科博士學歷,或博士後的經歷,有的成員還擁有多個博士學位,並與其研究領域緊密結合。

  學霸一年半學會流利漢語

  參與決賽第一個路演的是“大數據分析市場調研軟體”團隊,創始人是俄羅斯籍博士亞娜。據介紹,該項目結合了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等技術,進行多語種、多行業的市場調研分析。通過自動化的大規模文本分析來減小市場調研的人為工作量,節約客戶企業的調研成本,縮短調研週期。該團隊2014年獲得德國柏林自由學創業基金會和德國聯邦政府的創業基金資助。

  在20分鐘的路演和答辯過程中,亞娜全程用一口流利的漢語完成。在答辯環節,評委説完後問她:“你能聽懂我的意思嗎?”亞娜説:“差不多,嗯,我們了解中國的市場更好,最終也想到這裡來發展……”

  據了解,亞娜是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德國馬格海姆霍茲研究所在讀博士。一口流利的漢語讓許多人以為她在中國待過多年,令人驚訝的是,據她介紹,她學漢語才一年半時間,來中國僅僅呆了3天。此前,她一直在德國讀書和做研究,這次由於要在上海辦事,所以她沒有參加德國會場的比賽,而是直接飛過來中國參賽,她的團隊成員來自中、美、德等國家。

  另一個在仲愷會場參賽的是“柔性熱膜微感測器”團隊,核心成員畢珍是陜西人,留德博士。她介紹,相關技術已獲多項發明獎,可以做成新型熱敏感測器,是典型的軍民兩用新型基礎核心元器件,可以快速精密測溫,在航空航太、汽車電子、家用電子、儀器儀錶等領域應用廣泛。

  畢珍向媒體介紹,來仲愷參加大賽是看中了這裡的産業鏈,核心技術和研發可能會保留在陜西,但其他生産環節希望企業來代工。同時,也希望借此拓展珠三角的銷售市場。

  10個團隊直到北京時間7月2日晚間才完成路演,大賽組委會介紹,決賽結果將於一週後公佈。

  8月在臺灣舉辦大賽

  仲愷為什麼能和德國科隆同時舉辦創新創業大賽?一個重要原因是,2014年5月,仲愷在科隆設立經濟技術交流處,它可以為德國高端品牌及技術與中國優勢産業進行戰略性對接整合,為中資企業在德國乃至歐洲開展投資、收購、品牌戰略實施、研發、生産、銷售和科技創新等方面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3個月後,在第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賽區的惠州分賽區,就迎來了德國的參賽團隊。

  大賽組委會介紹,對於此次大賽中獲獎,或者因故未能參加大賽的優秀團隊,將由仲愷德國經濟技術交流處組成歐洲代表隊,擇機前來惠州實地考察,並洽談入駐仲愷或與區內企業合作等事宜。

  仲愷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周章玉介紹,今年8月,仲愷還將在臺灣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此前,該區已經在臺灣設立孵化育成中心,相當於一個異地孵化器,為吸引當地創業團隊和企業入駐仲愷牽線搭橋。

  據了解,屆時除了結合仲愷的産業特色舉辦創新創業大賽,還會舉辦專業論壇。這次大賽還會有一個特色,即採用定向創賽方案,由企業提出在特定技術領域碰到的難題,合作方在臺北公開徵集解決方案。為保密起見,企業可以匿名提出問題。方案蒐集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做定向的創新創業對接,從中選擇最優方案。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