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代表:不了解大陸,因教科書只講前30年曆史

2016年07月04日 09:03:00    來源:浦江頭條    

  “我們的教科書裏,對於1949年以後大陸的發展只有兩節課,基本上只講1979年以前的歷史,很多臺灣青年對中國大陸不了解,有很多誤會。”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第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中山論壇”上,來自臺灣的年輕獨立時事評論人許陳品這樣表示。

  在他看來,隨著兩岸青年交流的深入,類似的情況正在努力被改變。7月1日,來參加中山論壇的24位港澳臺青年結束了對上海的參訪。7月2日,桃園市新興高中、新北市丹鳳中學與臺南市崇明中學等三所臺灣中學的學生又到達上海,一系列促進滬臺兩地民間交流的活動隨著暑期的到來,正在進入高峰。

  授課老師講著1990年代到大陸的體驗

  2016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由民革上海市委會、上海交通大學和來自臺灣的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共同主辦的第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中山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百餘位青年代進行了交流,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大學的專家學者,有企業的高管人員,還有主播和醫生。

  第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中山論壇”現場

  作為臺灣青年的代表,許陳品在談及兩岸青年交流問題時坦言,許多臺灣年輕人並不真正了解中國大陸。“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裏,對於1949年以後大陸的發展只有兩節課,60多年的歷史100分鐘就講完了。”許陳品表示,在教科書關於這段歷史的敘述中,大都只提及1949年到1979年曆史,很少提及1979年大陸改革開放以後的情況,這就讓許多臺灣年輕人對大陸的印象停留在前30年。

  “高中上公民課,講授基本的政治學、經濟學原理,我問老師,大陸的兩會是什麼意思?人大政協又是怎麼運轉的,但是老師説他也不知道。”許陳品表示,臺灣人對歐美國家很了解,對大陸很陌生,這也是他後來求學時決定投入大陸研究的初衷。

  後來,在臺灣政治大學唸書的許陳品為大陸交換生做志願者,一起旁聽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課程。授課的老師曾經是一位臺灣記者,上世紀90年代被派駐大陸,而他對大陸的很多體驗都來自那個時期。在授課時,老師提到在大陸搭臥鋪火車,用著破舊的枕頭棉被,空間非常狹窄,隔壁的人一伸懶腰就碰到他。“我到過大陸15個城市旅遊,於是我就問老師,你是什麼時候去的大陸,他説是1990年代,很多過時的、錯誤的訊息就是這樣被傳遞給沒有來過大陸的學生。”許陳品表示,再加上現在大陸和臺灣年輕人使用的網路社交工具也完全不一樣,因此互相之間缺少好的溝通渠道。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程崇慶表示,希望借助“青年中山論壇”這一平臺,拓寬兩岸青年合作交流渠道,創新符合青年人志趣的交流內容和形式,使交流更富活力與成效。

  共同創新新業成為新的交流渠道

  而在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會主委高小玫看來,在新的歷史時期,兩岸青年可以進行更多的民間交往,建立更多的聯繫和交流,尋找共同創新創業、共同發展的機會。

  6月30日,2016年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新創業暨全球華人青年創新活動就在上海舉行,臺灣亞洲大學參賽作品“基於服務導向之全向輪型影響伺候機器人”和臺北大學參賽作品“我的專屬代言人”分別榮獲特別獎和一等獎。

  來自臺灣亞洲大學的同學們獲得特別獎

  來自臺北大學的同學們獲得一等獎

  獲得一等獎的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三年級的邱虹瑜和宋晉德,都是第一次來大陸,發現這裡有很多之前並不了解的東西。宋晉德表示,他對大陸盛興的物聯網很有興趣,希望將來能對相關資訊多一些了解。獲得特別獎的是來自亞洲大學林浚德同學,他的母親是上海人,父親是最早到長三角創業的臺商。林浚德表示,父親從事建築行業,近幾年轉型智慧産業。“我父親趕上了在大陸的創業機遇期,大陸發展得很快,我們這一代如果沒有創新思維的話,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成功。這樣的活動讓我學到了很多。”林浚德説。

  滬臺年輕人的民間交流已從大學階段拓展到中學、甚至小學。7月2日,第十一屆滬臺中學生才藝交流活動也正式啟動,從週一開始,桃園市新興高中與上海新和中學,新北市丹鳳中學與上海市大同中學,臺南市崇明中學與上海格致中學將分別進行校際交流,2016台胞夏令營也將於7月9日開營,來自臺灣的學生將對上海進行為期五天的參訪,目的地包括東方明珠、朱家角、上海創業基地、四行倉庫等等。

編輯:崔瀝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