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罡:臺灣文創的“創新創業鑽石模型”

2016-04-25 08:30:0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臺灣文創的“創新創業鑽石模型”

  在臺灣新北市三峽,一群年輕人創辦了一家名為“甘樂文創”的企業,復興三峽有機藍染,改造閒置空間並提供特色餐飲,經營項目還包括設計服務、衍生性商品開發、刊物發行與文藝展演等。與眾不同的是,其所有盈餘捐給甘樂文創協會,繼續從事社區營造與社會創新,如輔導弱勢家庭兒童就學與學習技能。

  類似的案例,近年來正在臺灣各處如雨後春筍般地展開:林世傑的Stay旅人書店在宜蘭市打造了一個平臺性質的“共同工作空間”,協助年輕人和社區接軌,分享並轉化當地匠師的智慧;廖怡雅提出臺灣手藺計劃,長年投入苗栗苑裏藺編文化的保護推廣,為社區建立完善的産業模式,並結合觀光,以説故事的品牌行銷來推廣藺編産品;陳薏如365學院正在復興苗栗縣頭份鎮的社區傳統行業,還有臺中市的鐘俊彥和他的范特喜微型文創,南投縣何培鈞與他所打造的“天空的院子”小鎮文創等。

  自從文化創意産業2002年被列入臺灣施政計劃後,一直和大陸之間形成參照與借鏡,經過15年發展,兩岸呈現不同風景。大陸的影視、網路等項目規模之大名列世界前茅,而臺灣發揮小而精緻的優勢,並出現一種“創新創業鑽石模型”,恰好和大陸形成互補。

  臺灣文化創意産業相當重視與生活的融合,2010年實施的《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法》中有全球少見的“創意生活産業”項目。此外,臺灣的文化建設有個主軸“社區總體營造”,鼓勵有理想的文化工作者返回地方並改造社區。

  “創新創業鑽石模型”的形成,除上述原因,還牽涉到近年兩個重要政策。首先是2009年臺灣提出六大新興産業,包括生物科技、觀光旅遊、綠色能源、醫療照護、精緻農業、文化創意,其中“精緻農業”跟地方産業提升有重要關聯,很自然被社區總體營造工作者納為戰略之一;此外,臺灣這幾年非常重視“社會企業”,併為其提供租稅減免、創業資金補助等積極輔導措施。

  簡而言之,社會企業是指以追求公益為主要目標的企業。這類企業通過有效管理運作使組織獲取利潤,而非仰賴政府補助或民間捐贈,具有長期自主營運的能力,並將組織盈餘用以促進組織發展或協助解決社會問題。

  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創意産業、精緻農業、社會企業,加上臺灣原本就擅長的通訊科技,構成臺灣文創近年出現的“創新創業鑽石模型”。它是臺灣5種社會能量的交匯聚合。

  精緻農業代表了臺灣的“草根力”,重視環保與有機,愛惜大自然與土地,提供健康安心的農産品,復育被工業所破壞的水土與環境;文化創意産業代表了臺灣的“創意力”,這個3萬多平方公里的小島,誕生了雲門舞集、無垢舞蹈劇場、朱宗慶打擊樂團等,還有揚名國際的導演侯孝賢、楊德昌等;社區總體營造代表了臺灣的“理想力”,有理想的社區工作者回到鄉土,發掘當地的無形或有形資源,喚起民眾對社區的認同與情感,不但提升環境與生活品質,甚至創造了可觀的地方産業樣態;社會企業則代表臺灣的“公益力”,社會企業的核心目標就是公益,秉持取之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不把企業獲利當成經營者天縱英明,而是認知其成功關鍵在於政府社會良好的後盾;通訊科技代表臺灣的“科技力”。

  近來臺灣許多創新創業都可看到上述5種社會能量的交織薈萃。“優雅農夫”團隊創始人之一的黃鼎堯在臺南後壁的土溝村進行社區總體營造,標榜的理念就是:一座農村可以是一座美術館,而農人就是藝術家,農産品就是藝術品。

  “豐味文創”的負責人郭紀舟以文創手法投入農産品增值行銷,蒐集有趣感人的果農故事,製造話題並打響品牌,代表案例包括鶴岡柚子、高雄岡山金桃阿媽的金獎棗子等。其餘如作家父女檔吳晟、吳音寧與“溪州尚水友善農産”推出有機無污染的尚水米,實業家邱垂昌投入生産胚芽精米,並自創和氣稻品牌,都是源於草根的初衷結合公益的理想。

  復興傳統鄉村文化正在成為大陸的熱點話題,而“創新創業鑽石模型”或許能為一些回歸鄉土、創新創業的文創從業者,提供一定的經驗和參考價值。

  (作者係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