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高校掀起“雙創”熱潮

2016年07月06日 09:3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來自電子科大的機器人團隊研發的智慧羽毛球機器人。

圖為“菁蓉匯”創業比賽現場。

  2016年6月24日至26日,2016中國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簡稱“創交會”)在成都舉行。本屆創交會共有10萬餘人參與活動,參加交易項目超過3000項,交易額突破160億元,成立首期規模400億元的成都首個政府投資基金——“成都前海産業投資基金”,成果十分豐碩。

  作為全國知名的“雙創”城市,成都在創新創業領域有著各種各樣的優勢。這其中,人才優勢必不可少,而高校更是創業熱潮的涌現之地。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一系列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坐落於此,他們在擁有人才的同時也為方便人才創業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資源,讓“雙創”活力在高校之中競相迸發,讓智慧源泉充分涌流。

  鼓勵學生自由大膽嘗試

  一年前,四川大學江安校區的商業街轉型成為創業平臺,為同學們的創新創業搭建了更新、更廣闊的舞臺。

  在全球創業名校峰會論壇上,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表示,學校將聯合全球校友,設立10億元的同創眾籌基金和異想天開基金。“學校每年拿出800萬元,鼓勵和支援學生去自由探索、去大膽嘗試、去進行創新。”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這樣説道。

  今年4月15日,成都市與四川大學簽署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提出將共建全國首個依託高校的創新成果中心——四川大學天府創新成果交易中心,支援科研人員攜帶成果在成都創辦科技型企業,共同設立“成都——川大科技成果轉化基金”。

  記者在川大的課程表上看到,除傳統的學術型課程外,學校已有創新創業型和實踐應用型課程2000余門,社會實踐型課程1000余門。川大教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將努力把創新創業型課程增加到2000門,同時建立了一支由企業家、高管和創業者等構成的學生聯合培養導師隊伍。在這支1400多人的導師隊伍裏,有國外大學的教授,有知名企業的老總,更有在成都創業的校友。

  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川大就啟動實施了“探究式—小班化”課堂教學改革,把本科新生編成25人左右的小班,鼓勵老師推行啟髮式講授、批判式討論,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

  2012年,在川大讀研的馮軍帥和幾名同學一起投身創業。在2015年首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他和團隊憑藉實唯科技物聯網平臺項目獲得金獎。

  馮軍帥告訴記者,自己創業的轉捩點,就來源於學校的一次創業大賽。作為一名工科學生,原本他較少參與交流活動,但通過那次比賽,他明白了需要去向別人講清楚自己做的事情,還要回答投資者的犀利提問,著實開了一番眼界。

  和馮軍帥的感受一樣,“樂樂醫”的創始人吳剛,也感激在學校的經歷。他主創的“樂樂醫”患者診後隨訪及慢性病管理平臺項目,也奪得同屆大賽的金獎,而團隊的主要成員都是川大的醫學博士。

  “大學生創業,最缺的就是經歷和經驗。學校要做的除了教知識,還得搭好平臺。”川大教務處相關負責人説,為了給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練武之地”,學校實施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學校每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2500余項,投入資助經費達1000余萬元;每年組織開展各級各類學科與創業競賽200余項;近3年來,學校已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業論壇、學生科技節等40余項創新創業活動,累計覆蓋人數3萬餘人,孵化創業團隊750余個。

  “過去的大學教育認為,上大學應該當政治家、教育家、藝術家,對於當企業家、辦公司,大家好像並不是很認同。”謝和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現在社會和高校不僅要鼓勵學生當科學家,當政治家,更要鼓勵他們去創業成為企業家,引導學生用他們的知識、智慧、專業特長和高科技成果去創業,去創辦技術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

  “大學生創業不存在失敗,創業過程對大學生來説是人生寶貴財富。”謝和平這樣表示。

  “一校一帶”力促成果轉化

  馬天琛是電子科技大學在讀的二年級博士,同時也是一位堅持自己創業夢的有志青年。在自己的不斷鑽研、合夥人的共同努力和國家創業基金的幫助下,他創辦的公司在三年內從初創到實現上市,成為全國高校全職在校生創業掛牌上市“第一人”。

  馬天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現在確實是一個創業機會期。現在的大學生如果想創業,場地容易找到,學業可以跟項目相關,還有各種資金支援,更重要的是不必荒廢學業。所以一定要抓住這個黃金期。”

  他所在的電子科技大學,正是創業氛圍濃厚、創業成果突出的學校。今年4月18日,在“成都市創新創業産品”展示區內,一場羽毛球“人機對戰”在這裡上演。由電子科技大學研發的羽毛球機器人一齣場便吸引眾人爭相體驗,其球技與一般羽毛球愛好者不相上下。幾個回合下來,一些體驗者便被機器人打敗了。記者了解到,這個機器人已經完成了“千人斬”,其靈敏度讓體驗者感覺相當驚訝。

  “這是全球首款智慧羽毛球機器人,由來自電子科大的機器人團隊研發。”據成都電科創品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黃山介紹,公司成立於2015年9月,80%的成員來自電子科大各屆機器人研發團隊。

  從2015年7月份在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上“素顏”亮相,到2015年9月份註冊成立公司,“成電智造”的“羽毛球機器人”現在已經開始從“賽場”進軍“市場”,年産值達2億元。

  從電子科技大學到成都高新區,從校園起步到園區孵化……幾乎每天,馬天琛都會往返于電子科技大學與成都高新區,而這條路,正是成都高新區與電子科技大學攜手推進實施“一校一帶”計劃的物理空間距離。

  從去年9月開始,成都高新區管委會與電子科技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大力實施“一校一帶”計劃,共建成都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根據雙方簽署的《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聯合打造電子科技大學(一校)與成都高新區高校成果轉化産業帶(一帶)融合發展的創新創業示範區——“中國矽谷”。

  據悉,雙方將在八大領域構建長期校地戰略合作關係,包括共建合創空間,打造前孵化器、種子孵化器和加速器;共建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新型産業技術研究中心;共建電子資訊産業園區;共建新一代資訊技術領域的科研設備共用平臺;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合作開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政策先行先試;合作成立高新——成電創新創業學院;共同設立創新創業孵化基金,推動電子科技大學科技成果在成都高新區轉化。

  校地協同打造智慧之城

  今年5月19日,成都市與西南財經大學共同合作,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

  雙方合作的內容涉及開展科技成果“三權”改革實踐、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推動高校與本地企業深入合作、推動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共建天府金融産業國際創新中心、推動建設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區等。

  與此同時,作為成都科技雙芯之一、環交大智慧城現階段首個核心項目——環交大菁蓉創業谷於今年5月21日正式開街。成都金牛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通過引駐創投機構、集聚創新要素,將環交大菁蓉創業谷打造成全國一流的創新要素集聚區,成為校地協同創新和先行先試示範區。

  2015年10月,成都金牛區與西南交通大學開展校地合作,攜手共建“環交大智慧城”,在金牛區二、三環之間,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環高校智慧經濟圈。從此,成都構築起了“南有科學城,北有智慧城”的科技雙芯格局。

  “高校一直是最容易出科技成果的地方,但老師是做學術的,如果讓他們走向市場,促成科技成果轉化,會很難。”採訪中,成都市教育局的一位負責人這樣表示。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多年來,高校一直在尋求更多的途徑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開展。而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的相關國內機構,它們長期以來並未完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綠色通道、構築起全流程的科技成果轉移服務。

  面對這一問題,2015年成都市武侯區望江路街道辦事處、四川省大學科技園聯盟以及成都新秩序雙創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簡稱“MNT”)聯合打造了“四川省大學科技園聯盟高校科技文化轉移轉化超市”。超市的成果來源主要由5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7個省級大學科技園以及其他高校聯合組成。

  截至目前,高校科技園聯盟提供給MNT科技成果超市的各類科技成果數量已達900多項,一部分已在轉化實施中,還有一部分正在對接市場。“MNT開啟科技成果轉化超市,就是要把他們從談判桌前解放出來,讓他們專心科研,不必大傷腦筋。”四川川大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虹這樣説。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