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西海岸新區崛起“三創”新高地

2016年06月27日 09:50:00    來源:科技日報    

  18個入圍黑馬大賽全國決賽和中國創新創業大賽,21個斬獲投資3.05億元,項目總估值超過20億元;去年累計開工建設科技孵化器320萬平方米,竣工181萬平方米,投入使用96萬平方米;市級以上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3家,其中國家級3家;在孵企業超過1000家、入駐創客團隊超3000人,規模居青島市之首;新增發明專利授權1139件,授權增量位居國家級新區首位……

  這是青島西海岸新區打造創新、創業、創客“三創”行動新高地的成績單。

  破解創業痛點:跨越“象牙塔”“孵化器”之間的鴻溝

  “約運動”“約旅行”……依托互聯網和手機軟件,大四學生王子華創建的“小隊—TEAM”服務平臺,搭建起了校園服務體係。

  王子華說,正是創新金點子成就了“小隊—TEAM”。

  這是坐落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山東科技大學畢業生創業“金點子”的一個實例。

  僅有創業“金點子”遠遠不夠。大學生創業,資金、場地、市場等,都是要逐步跨越的門檻。如何打破大學厚重的門牆,跨越“象牙塔”和“孵化器”之間的鴻溝?

  山東科技大學創新舉措破解這些“痛點”——

  建起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設立青島市首家創業大學高校教學點,將創新創業列入學生考核體係,每年投入300萬元扶持學生創新創業。針對大學生創業項目面臨的市場瓶頸,專門成立校友扶持基金,80多個創業項目在校友支持引領下破繭成蝶。

  黃島區科技局局長趙英民介紹,為促進高校人才與科技成果資源效益最大化,青島西海岸新區組建了“青島西海岸高校創新聯盟”,建立山東省首個區域高校聯合創新創業基地——青島西海岸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聯合9所高校共建實訓設施,共享孵化基地,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蓬勃發展,打造一個高度融合、開放包容的眾創生態。

  2016年初,青島西海岸新區開啟“人才股權期權及分紅激勵試點”。按照計劃,兩年內將完成10—20家單位人才股權期權及分紅激勵試點。

  當好“店小二”:推動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青島明月集團,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業。在千畝明月藍色海洋生物科技園里,中國海洋大學江曉路教授及其團隊帶著研發20年的“褐藻膠裂解繪”制備技術入駐。雙方合作成立的海萊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海洋生物繪制劑用于食品、醫藥活性物質的研發和生產。

  青島明月海藻集團副總裁李可昌介紹,為推進海藻的活性物質提取、應用開發、功效研發和市場化轉化,公司設立了5000萬元的創投基金,幫助這一領域的人才創新創業。目前,這里培育出20余家科技創新型小微企業,誕生了30個科技創業團隊、70多個優秀創業項目,科技園在孵企業每年可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000多萬元。

  “在產業鏈上跳舞。能有現在的成績,與青島西海岸新區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李可昌說,“去年,‘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國家科技部批復,新區獎勵了企業400萬元。”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政府甘心當好“店小二”。青島西海岸新區設立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發展專項資金,對依托企業建設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獎勵;出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企業扶持獎勵辦法,已對10個公共服務平臺獎勵2000余萬元;首期安排1000萬元資金進行科技創新券試點,支持初創期企業和創客團隊購買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等專業服務。

  這樣的“源頭活水”,推動著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引領著產業轉型升級。2015年,新區三次產業結構比達到2.4:48.1:49.5,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開啟“新引擎”:讓高層次人才落地開花

  于文濤,澳大利亞工商管理和金融學雙碩士。2014年,他成立了青島濤維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3D數字科技領域內的技術研發和計算機軟硬件的技術開發,提供“工業倣真動畫”和“數字倣真動畫”制作服務。

  “海洋國際人才港提供了免費3年的辦公場所。”于文濤說,要租用這樣一處辦公場所,企業每年至少要付30萬元。

  馬書根博士,曾在日本從事多年機械自動化和機器人研究,回國成立的青島海藝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以做工業機器人為主。作為海外歸國高層次人才,在安家補貼、辦公場所、項目扶持、人才公寓、健身查體、讀書休假等方面,他享受到了新區政府的相關幫扶政策,最讓他感慨的是新區幫他申請了“千人計劃”專家。

  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馬書根享受到了國家相應的政策支持,還讓企業擁有了一塊“金字招牌”。截至目前,青島西海岸新區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項目合作“千人計劃”專家、“特支計劃”專家等擁有各類人才38.8萬人。

  風從海上來。青島西海岸新區,這顆鑲嵌在膠州灣西岸的璀璨明珠,肩負著打造海洋強國戰略支點重要使命,正在為打造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作出新的貢獻。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