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新創業竟然“空心”

2016-04-07 09:49:00    來源:北京晨報    

  北京晨報訊(記者 韓娜)“科技成果轉化還是制約我國科技創新的一個因素,大眾創新創業存在‘空心’怪象,沒有核心技術”。昨天,中國科協舉行學術建設發佈會,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指出,一邊是抄襲嚴重的大眾創業浪潮,而真正的科學家卻因為評價機制等問題面臨創業難。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科研經費佔全國GDP的2.09%,在全球處於中等水準,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超過2.5%。科研經費投入中,企業已超過政府,但資金雄厚的國企對科研投入並不匹配。近些年,中國科學家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總體名列世界第二。我國研發人員數量達到371.1萬人,全球規模最大。從國際交流合作看,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的各類留學生人數從2014年的2.13萬人增加到了2015年的2.5萬人,增幅達到17.37%。

  中國科協副主席李靜海發佈指出,中國學科發展迅速,但還存在不少問題。目前,對基礎研究重要性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模倣跟蹤現象仍較普遍,對一些熱點問題一哄而上也很常見。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雖然數量較大,但品質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科技成果轉化難已成為制約我國科技創新的癥結之一,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因為創新人才機制不完善,人才的勞動價值和成果收益得不到體現。

  “中國科協在去年做了一年的‘雙創’評估,普通市民特別是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澎湃,形成了大眾創業的浪潮,但這種創業很多是‘空心’的,沒有多少技術,一味強調‘網際網路+’。”陳章良説,有些地方的一半大學生創業,最後創沒了,缺少核心技術,你抄我,我抄你。調查還顯示,真正的科學家中,有一半以上希望將自己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夠創業,但實際只有不到20%的人實現了成果轉化,大批科學家並沒有投入其中。

  “中國科研評價制度中對科技成果轉化最致命的是對學術成果的評價,晉陞職稱等要看論文,不看科技成果轉化。”陳章良説,有位科學家對推動中國科技成果轉化有了巨大作用,卻評不上院士,卻評上 了美國外籍院士。存在著“那是掙錢的水準,不是科學水準”的偏見。這種導向壓制了成果轉化的動力。

編輯:于淼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