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大學生都適合創業

2016-03-10 09:48:00    來源:河南日報    

  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765萬,就業壓力巨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高校學子中反響熱烈,大學生怎樣在這股大潮中保持清醒,找準適合自己的方向?河南代表團的三位來自教育界的代表給出了中肯的建議。

  作為一位高校教師,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大學副校長張倩紅深切地感受到社會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所帶來的機遇,但也有一種擔憂,“大學生創業不能脫離現實。”

  《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顯示,2013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2.3%,這個比例的確不高,但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不能一窩蜂,搞突擊。張倩紅説,目前有種不太好的傾向,大學生創業成了熱點,很多部門都要跟學校對接,但往往不是從大學生的角度出發,大多是走形式、完任務,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很難落實。

  “正視和落實‘創新帶動創業,創業促進就業’命題的關鍵在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如此,才能為創新驅動提供不竭動力。”張倩紅説。

  她認為,還要客觀看待大學生創業的人數與比例。如果大學只教學生怎麼創業,那也是偏離教育的本真與基本目標。而且有很多學生不適合創業,不能強求。“我們所要做的是開拓學生思維,讓願意創業、能創業的人有政策、有平臺、有收穫,而不是流於形式。”

  “我不是創業的專家,我只是作為一個老師來給學生提一些建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説,大眾創業,不是説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都要創業,高校要宏觀引導大學生量力而行,對學生創業多加引導,到底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創業。

  施一公説,學生創業前,要知道自己哪個地方強,哪些是自己的優勢。學校不可能去教授一些創業中很具體的事情,“最多只能去告訴他該怎麼適應一個行業、産業。”施一公認為,大學生創業是因人而異的,要慎重考慮,“有人會以比爾蓋茨來舉例,但是他在創業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徵求了家長、朋友的意見。”

  全國人大代表、安陽市第一中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黃艷則認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要從改革高校招生考試製度做起。她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鼓勵創新精神,培育工匠意識深有感觸。如果學校不能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對探索的執著,我們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就缺乏深厚的根基。

  張倩紅也認為,在全社會營造創新教育氛圍,要從小學、中學銜接高校結合不同的培育方向,建立不同層次、不同層面的創新創業教育的標準和方向,培育不同內容的創新文化,做到全程的創新創業培養,對創新創業教育定有較大的推進作用。(本報記者 李紅)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