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界的老大哥們:“三通一達”你該如何轉型?

2016-01-27 09:33:00    來源:品途網    

  電商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快遞行業的發展,但快遞行業絕不是在國內最早的電商——淘寶建立後才出現的。在2009年新的郵政法出臺以前,快遞行業就頂著“黑快遞”的帽子忙碌在城市裏。

  民營快遞的出現離不開鄧小平是真的,鄧小平南巡後,中國進出口貿易逐步火熱,當時往來于滬杭間的外貿公司隨即遇到了一個難題:報關單必須次日抵達港口,而EMS需要三天。根據商業規律,問題出現後,機會也馬上來臨了。

  “三通一達”的快遞江湖

  1993年,在杭州一家印染廠打工的年輕人聶騰飛找到了一門好差事,和工友詹際盛做起了在滬杭兩地送單的生意——聶騰飛每日淩晨坐火車從杭州去上海,詹際盛在火車站接貨後送往市區各地,跑一單100元,除去來回車費,一單能賺70元。申通由此開始了漫漫征程。

  1994年,合夥人詹際盛離開申通,創辦了天天快遞;

  1998年,聶騰飛車禍去世,申通由聶騰飛妻子陳小英及其哥哥陳德軍接手;

  1999年,聶騰飛弟弟聶騰雲離開申通,創辦了韻達快遞;

  2000年,陳德軍的初中同學勸自己的丈夫喻渭蛟創辦了了圓通快遞;

  2002年,陳德軍的熟人、朋友賴梅松成立了中通快遞。

  2012年,申通1.6億元收購天天快遞。

  至此,快遞行業的“三通一達”格局形成,新郵政法的出臺讓民營快遞走向合法化,摘了“黑快遞”的帽子後,“三通一達”和電商水乳交融,各自走向了巔峰。2012年,“三通一達”佔到全國快遞業務量的55%。

  “三通一達”的業務開展非常相似,首先是利用加盟的方式,把業務範圍從上海、杭州、寧波擴展至深圳、蘇州、無錫等地。這個階段,“三通一達”鼓勵員工到其他地區拓展業務網路,包乾到戶,按文件、包裹的不同價格繳納承包費,加盟商共用一個品牌,各自收取收件費,彼此之間實行派送費互免。

  經過幾年的擴張,這種猶如“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業務模式暴露出了新問題:2010年起中通推行股份制,總部與網點員工都持有股份,形成利益共同體,每個人都要算自己的賬,總部的政策推行受到了阻力。

  為了加強管理,以親朋鄰里為核心的管理層開始動搖,每家公司都在花大力氣引進管理團隊。2012年夏天,申通快遞“換血”,包括副總裁在內的23位新任管理層人員上任,足以體現出企業從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的轉型;圓通快遞在2013年找到了新總裁——曾任職通用汽車和美國UPS公司的相峰。

  有著桐廬基因的“三通一達”確實像孿生兄弟一樣,不光業務模式和管理改革幾乎都在相同的時間,以相同的方式進行著,就連場地選擇都一樣:2010年開始,“三通一達”先後遷往上海青浦區,在大片的荒地上立足。他們清楚,民營快遞合法化和電商爆炸式發展的兩大利好,將會把他們推向快遞業的黃金時代。

  對淘寶:又愛又恨

  2013年11月11日20點左右,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先後突破1000萬業務量大關,各項數據幾乎均比去年翻了一番,電商平臺簡直成了民營快遞的舞臺。

  往前追溯,淘寶創立也就8年的時間,這8年簡直改變了整個商業環境。2005年開始,淘寶正式與圓通簽署推薦物流供應商協議,時任圓通市場部經理宋先生記得那份協議很厚,並回憶説:“從攬收到配送都跟我們之前送商務件不大一樣,比如簽收時快遞員是否有權查看身份證這件事,都磨合了好久。”

  雙方合作後第一天,淘寶帶給圓通386單生意,但半年以後,這個數字變成了40000。快遞員脫離了寫字樓,走進小區、學校、商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快遞。

  代表生意興隆的那串數字翻倍地上漲,但與此同時,電商平臺和客戶對快遞公司的投訴越來越多,快遞的不可知性成為了電商交易的一部分風險,而這部分風險需要消費者和電商承擔,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於是,送快遞也有了要求和規範。

  2007年,淘寶首次在流程單裏打入物流的印記:賣家須輸入單號才算發貨成功。淘寶在每個訂單生成之後,都增加了一項“物流跟蹤”,訂單生成之後,消費者可以查到幾點幾分幾秒,自己所購買的貨品流轉到了哪家快遞的哪個營業部,甚至哪個業務員手上。

  彼時正值業務增長期,對於快遞公司來講,要想接受物流跟蹤不僅要配備機器,還要讓每個業務員在出發前和回來後都要增加一道工序。這無疑是一個大的挑戰,但是不接受的話,訂單量又會急劇下跌,面對誘惑,快遞公司們不得不陸續接受條件,展開了和淘寶的全面合作。中通創始人賴梅松至今還記得那個日子,2008年3月16日,中通全網業務量比前一天翻了一番。在淘寶帶來的巨大的業務量面前,自己的那點投入算得了什麼。然而這段蜜月並沒有持續多久。

  走貨量大的淘寶店主為了降低成本,聯合起來與快遞公司進行談判,他們要求快遞公司給自己更低的價錢。與上次一樣,快遞公司不敢丟掉這些“肥肉”,於是一輪又一輪的“降價潮”在行業內涌動。

  2010年就進入申通楊普公司的快遞員小李在2013年的一句話可以生動地體現“降價潮”對快遞公司的影響,“當時江浙滬低於6塊我們不做,現在4塊5都不一定輪得到你做。”

  一家快遞公司的副總裁則坦言,在連續兩年業務量增長近100%的情況下,利潤率卻在下滑。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快遞業業務量增長六成,收入增長僅有三成。

  比利潤率下降更糟糕的是,快遞公司在專注價格的同時,投訴率一路上漲,國家郵政局統計,2013年9月,對韻達的投訴率為31%,比去年同期上漲近一倍;申通、中通、圓通分別為10%左右。

  業務量越來越大,利潤卻不見上漲,對於快遞員來説,投入了之前3倍的精力,收入卻沒有明顯提升,讓他們牢騷不斷。

  在淘寶面前,快遞不可避免地被動了,但是沒有標準的服務體系,快遞公司只能在恨淘寶的同時,降價妥協,因為他們不能沒有淘寶。

  “菜鳥”與蜂網,哪個才是出口?

  在與淘寶的愛恨糾葛中,快遞公司還發現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業務的同質化情況很嚴重,誰都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第二是京東自建物流後,成果喜人,如果其他電商平臺也效倣的話,那無疑是給“三通一達”下了死亡通知。

  利好的消息是,“三通一達”的業務發展速度開始放緩,管理層有精力去思考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聯合復星集團、富春集團、順豐集團、“三通一達”,以及相關金融機構共同宣佈,“中國智慧物流骨幹網”(簡稱CSN)項目正式啟動,合作各方共同組建的“菜鳥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菜鳥”的計劃是通過投資3000億,5~8年後,打造一個開放的社會化物流大平臺,在全國任意一個地區都可以做到24小時送達。

  所謂“中國智慧物流骨幹網”,可以分為“地網”和“智網”,地網是指線上交易後,線下落地的的一切運營服務都在這張網上進行;智網是指要實現高效、協同、可視、數據化的物流供應鏈運營。

  儘管外界不看好這個項目,但在馬雲的腦海裏,“菜鳥”在物流領域幾乎無所不能,同時他也開始了這方面的努力,從浙江省開始,馬雲和各省市的地方政府談土地、談政策和資源,菜鳥網路就已經開始悄然佈局。

  隨著瘋狂的“圈地運動”,項目也引發了一些質疑,質疑主要來源於“要實現24小時送達,是否真需要這麼多的地皮支撐?”購買地塊拖著不開發,然後坐等升值拋售,這是不少開發商所幹穩賺不賠的事。

  馬雲邀請“三通一達”加入,説白了是想為“菜鳥”打上“物流”的烙印,而不是讓圈地和炒房地産的輿論更盛。而“三通一達”都想跟淘寶保持密切的合作,即便是要拿5000萬佔1%的股份,他們也都樂意捧場。更何況,快遞公司需要全網路佈局,提升倉儲、調撥、運輸的效率,如果“菜鳥”真的做起來了,“三通一達”是絕對的受益者。

  快2年過去了,“菜鳥”還是讓外界看不懂,在物流方面沒有實質性的動作,也沒有跟房地産沾邊。而且在阿里巴巴上市前夕,商務部的批評又把人們的眼光瞄向了“菜鳥”;同時“菜鳥”對物流園區幾乎沒有品牌入駐——大型品牌有能力自建物流,小型品牌又用不著這種規模的物流,只有中型、成長型的品牌為“菜鳥”提供可能性了,這與馬雲希望所有商家入駐的初衷相差太遠了,阿里巴巴不免要有點上火。

  2014年7月,三通一達”抱團深耕産業鏈,2億蜂網投資平臺正式上線。蜂網的股權結構中“三通一達”四家快遞企業各佔25%股份,董事長由圓通董事長喻渭蛟擔任,董事由申通董事長陳德軍、韻達董事長聶騰雲、中通董事長賴梅松組成。蜂網對外宣佈主要聚焦四個方面:

  1,整合快遞上下游進行投資,包括智慧快遞、物聯網、雲計算等;

  2,面向社區、校園和公共場所投資智慧快遞櫃,佔領末端;

  3,跨境電商快遞資源整合;

  4,為“三通一達”搭建集中採購的平臺,獲得巨大的議價能力。

  這次行動是“三通一達”的覺醒信號,之前是把拯救自己、成功轉型的希望寄託給阿里巴巴,但現在,他們要內部聯手,自強自立了。“三通一達”專注于蜂網後,“菜鳥”將逐漸對整個快遞行業失去控制權,馬雲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

  蜂網定位於打造快遞集約化的投資平臺,推動智慧快遞、物聯網和雲計算在“三通一達”快遞企業的應用,以及推廣應用快遞智慧自助櫃,推動“三通一達”在跨境電子商務發揮作用,並集中採購各類裝備和材料等。也就是説,“三通一達”已經不滿足於做“搬運工”,要投資快遞行業的上游産業,打通快遞行業的整個生態鏈條,將命運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菜鳥目前則專注于大數據和物流倉儲用地,與蜂網的定位看起來並不衝突,但事實上,二者的競爭卻是針鋒相對的。

  蜂網推動的智慧快遞、物聯網和雲計算與“菜鳥”的智慧物流幾乎如出一轍,二者的矛盾根源都在於大數據的掌握上。菜鳥憑藉數億淘寶買家,掌握著快遞行業至關重要的大數據資訊,雖然“三通一達”也可享受數據資訊,但是被動地被人扼住喉嚨不如主動打造自己的數據平臺。

  近年來,“三通一達”業務增長量出現明顯下降,順豐、中鐵等增長速度將“三通一達”遠遠拋在身後。而順豐、全峰等快遞公司憑藉個性定制化服務,也讓運營模式老套的“三通一達”感受到危機的逼近。在快遞行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三通一達”各自為戰,賺得盤滿缽滿,但在危機來臨的時刻,同根生(都起自浙江桐廬)的“三通一達”終於又站在了一起,尋找未來發展方向及利潤增長點。

  目前來看,獨立運營的“菜鳥”和順豐擁有強有力的管理中心,對公司的發展更容易掌控。他們還各自擁有倉儲和速度優勢,但目前行業紛爭未止,尚沒有一家擺脫競爭的企業,因此蜂網也許能帶領“三通一達”實現突圍和轉型。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