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改善供給要建立有利於創新創業的制度體系

2016-01-21 09:01:00    來源:人民日報    

  當前我們面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關口,即解決供給側的問題,我想説三點意見:

  第一,從供給側去分析問題根源、採取措施。供給側存在問題很久了,但在分析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時,我們以往把政策關注的重點放在需求側,即認為需求方力道不足。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經濟上暴露出許多問題,習慣性思維就認為是需求側出了問題。

  以這樣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得出的解決辦法自然是增加需求。可是,擴大國內消費和出口需求的辦法,在當前遇到了困難。而增加投資的做法也産生了一些副作用:一方面是投資回報遞減,投資效率不斷降低;另一方面,因為不斷投入資源,導致資源越來越緊缺,反而使國民資産負債表的杠桿率越升越高,容易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運作。

  當前,各界在解決供給側問題上已經達成了共識。特別是中央明確要從供給側去分析問題根源、採取措施。供給側的主要因素包括新增資本、新增勞動力和提高效率。近年來由於我國工業化進程到了中後期,一般性技術的水準和先進國家的差距大大縮小,在這種情況下要改善供給,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效率。

  第二,怎麼改善供給?在我看來,有效的辦法是建立有利於創新創業的制度環境,通過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制度體系,來推動供給側的改善,推動供給體系和供給結構的改善。所以下一步仍然需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要用能夠支援激勵創新創業的體制去推動實現結構的改善。

  第三,政府、企業和社會要共同推動改革,實現轉變。政府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建設法治化的市場體系,從根本上鼓勵創新創業,而不是直接去確定微觀領域的技術路線、經營戰略,或是給企業補貼,假如在競爭階段繼續給予特定、少數企業補貼,反而會導致不公平的市場競爭。

  企業也應該是變革的積極參加者。市場化、法治化的變革,對於某些在舊制度下有既得利益的企業雖有影響,但對所有企業和市場的長遠發展,對整個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是有根本和長期推動作用的。所以,是否能支援一些可能損害短期和局部利益的改革,將面臨取捨問題。

  另一方面,企業家要做好適應新環境的準備。在新的競爭和經營環境下,如何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是企業需要花力氣的。

  我相信,在政府、企業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突破改革的關口,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