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各區(市)縣積極打造創新創業平臺

2015-11-27 10:14:00    來源:成都市府    

  青羊區

  文創發力 激發“雙創”新動能

  “依託‘菁蓉匯創智青羊’品牌,大力建設苗圃孵化基地、引進創投資本、壯大文化創意産業……”記者昨日從成都青羊區獲悉,今年以來,青羊區從政策、資本和人才等三大方面著力,扶持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截至目前,該區文創産業“一園四基地”建設有序推進,文創園區內各類型創業主題活動此起彼伏,各領域的創業者聯盟和創客空間如雨後春筍,發展態勢良好。

  “一園四基地”打造文化創意集結地

  一大早,位於成都青羊區奎星樓街的明堂創意工作區漸漸甦醒過來。初冬陽光下,街區兩旁的銀杏樹上如挂黃袍,樹下金黃一片。另一邊,矗立著兩棟極具現代感的黑色建築,墻上是一幅以紅藍白為主色調的噴塗作品,極致的細節讓遊人驚嘆噴塗者技藝的精湛——這裡也名副其實地成為成都“創意人的集結地”。

  “明堂的定位就是文創藝術的孵化平臺。”明堂負責人于侃解釋説,明堂目前正在做兩件事:一是實現文化創意對接市場,二是文化創意融入城市。

  目前,明堂已聚集了300余支各類文創團隊,包括國內外許多青年設計師,涵蓋影像、繪畫、音樂、木藝等等,橫向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創業綜合體。在集結文創團隊孵化文創項目的同時,明堂還注重對接有意進入文創産業的資本,為創業者們提供家一般的創業體驗。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明堂在成都青羊區的發展並非個案。到2017年,青羊區將建成創業孵化器12個以上、創業服務平臺28個以上、孵化面積15萬平方米以上,形成“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級孵化體系。其中,圍繞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建設,依託非遺博覽園明堂、明堂、峨影1958、西村,形成“一園四基地”的創業孵化體系;依託成勘院、電力設計院、水電科研所創建省級科技服務業集聚區和創業基地;依託“騾馬市省級金融服務業集聚區”打造以科技金融為主導的專業樓宇。

  政策、資本、人才三把利劍助推文創産業

  今年初,成都青羊區啟動“創業天府青羊行動”計劃。按照實施意見,青羊區對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政策支援力度是空前的:成立以區長為組長,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和審議全區文化創意工作總體方案、推進政策制定;設立了50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用於打造創業孵化器,開展參投融資,為創客落戶青羊提供更多便利,為創新人才和科技企業提供相應的政策扶持。

  同時,為激活創業資本,該區還充分發揮“科創貸”等融資産品作用,鼓勵天使基金、創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創投資本進入。按規劃,預計到2017年,有效利用創新創業資本達30億元以上。同時也將推動創新創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計劃3年內有20家以上企業在主機板、創業板、新三板等股權交易市場上市,力爭部分企業進入新加坡證交所、美國納斯達克證交所等資本市場。

  從創業載體到人才隊伍,青羊區也有明確的規劃思路。據成都青羊區負責人介紹,青羊區將興建5000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業園,打造“築夢工廠”“創源地”等創業者聯盟,積極為入園創業項目搭建合作橋梁,積極構建以優秀創業者為主體的創業人才隊伍。除此以外,青羊區將借力專業機構、專業媒體策劃“創智青羊”各類創業主題活動。以中建電商谷與在蓉高校舉辦的座談會為代表,全年將連續舉行12場次涵蓋創業政策解讀、高峰論壇和投資融資洽談會的相關活動,形成全區上下多方力量全面參與創新創業行動的良好氛圍,以此吸引更多國際國內創新創業人才到青羊來發展。

  溫江區

  聯合貝殼社 建中國首個生物醫學創客空間

  近日,成都醫學城與國內最早最大的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創新創業平臺——貝殼社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打造國內首個生物醫學創客空間。

  智慧創客、文化創意、生物創客,這是溫江區圍繞産業發展方向先行打造的3個示範型創客空間。今年以來,該區採取政、校、企、孵化器多方合作共建的模式,加快推進溫江青年創客學院的建設,力爭形成1個中心學院、1個創業園區、N個創客空間的項目載體佈局,推動溫江創新創業發展。

  推動生物醫學技術與電子資訊技術跨界融合

  總部位於杭州市濱江高新區的貝殼社,通過市場化、網路化的運作模式,結合O2O(線上線下)創業服務平臺、貝殼基金、貝殼營,整合各類醫健行業資源,力求為創業者提供一個零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綜合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2015年下半年貝殼社啟動“十城眾創”計劃,現已在北京、蘇州、上海、成都設立分部。

  生物醫學創客空間,是成都溫江區致力打造的首批3大示範型創客空間之一。生物醫學創客空間將依託醫學城良好的産業優勢和貝殼社優質的行業資源優勢,秉承醫學、醫療、醫藥“三醫融合”+網際網路,實現生物醫學技術和電子資訊技術“跨界融合”的核心發展理念,打造基於網際網路+的全球化孵化型創業生態,進一步加強行業資源整合、加快優秀人才集聚、實現全面精準的創業服務,在生物類似藥、中藥現代化、醫療器械、第三方專業服務、精準醫療、移動醫療等領域精準發力,為創業者解決成果轉化率低、資源獲取難兩大核心難題,成為生物醫學創客們成就夢想的最佳發展空間。

  一個中心學院+N個特色創客空間

  讓創業者直接對接市場

  成都溫江區團委與國色天鄉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文旅創客空間已打造完成。前不久,一場“蓉漂”創業分享茶敘活動在文旅創客空間舉行,“蓉漂”創業者代表分享了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的故事。整場活動以演講、分享、提問互動為主線來開展,共同探討引入創業團隊、盤活文創資源、形成産業集聚、建立文化生態圈等內容和主題,為文旅創客空間的運作開了一個好頭。

  最早開始運營的是智慧創客空間,今年9月,智慧創客空間的冰峰實驗室一期工程竣工,並迎來重慶郵電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的26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入駐。“入駐的學子圍繞‘應用技術+産品開發+高新技術産業’展開課題研究,他們在高校‘學術導師’和企業‘項目導師’的陪伴指導下,在實驗室展開課題研究和産品開發,讓創業者直接對接市場,完成技術——産品——創業的全過程。”冰峰實驗室主任左寓勇介紹。

  楊鬱介紹,在N個創客空間的建設中,由創客中心學院與龍頭企業合作,針對企業的人才需求和核心項目,主動對接全國各大高等院校,定向招引和培養優秀創業創新人才團隊。企業為人才團隊提供研發平臺,加強技術轉化指導和商業行銷指導;創業中心學院為創業團隊提供生活保障、團隊交流、仲介諮詢、政策對接等服務。通過“一個中心學院+N個特色創客空間”這種模式,培育具有創新潛力的高校學生,掃清他們創業道路上的障礙,提高創業成功率。

  新都區

  建六個平臺 構建階梯型孵化體系

  到2017年,成都新都區將建成6個創新創業核心平臺;到2020年,將建成智慧資源、金融資源、人才資源高度融合的創新創業者樂園和全市創新創業新高地……昨日,記者從新都區獲悉,該區制定了“創業天府揚帆新都”行動方案,制定了“一個創新創業發展目標、六個創新創業平臺、七個方面扶持政策、六個方面保障措施”的“1676”計劃,堅持以“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政策支援、市場運作”為原則,構建並完善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階梯型孵化體系,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

  新都蜂雲谷成為六個創新創業平臺核心

  在六個創新創業平臺中,最核心的便是新都區蜂雲谷,該項目依託新都工業園區,建設6萬平方米的配套服務區及孵化培育區,為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初創企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業場所以及生活、金融等配套服務。同時,建立創新創業製造基地,為初創企業提供研發中試及基本製造場所。在生活配套方面,建設創新創業公寓和休閒社區,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住宿、商務活動及配套服務場所。

  蜂雲谷大樓共兩幢10層,約6萬平方米。由政府機構主導運營管理,以一幢為例,一樓擬入駐金融服務機構(銀行、擔保、投資等)、新都蜂雲谷生活服務配套企業、新都區工業創新成果展示走廊等。二樓引進具有完整創新創業生態鏈條及國際水準的創業孵化器。三樓將整體引進西南石油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四至六樓將整體引進成都醫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養老健康産業科技創新中心、養老健康研究院暨細胞培養生産研究中心;而七至九樓則作為創新培育區,政府將聘請經理人團隊重點引進研發、製造、總部及一體的創新企業。

  北歐E中心將打造成電商孵化基地

  “北歐E中心”是成都新都區雙創主要載體之一,將建設成為新都區電商孵化基地和創新創業中心。其中,一期1、2、3號樓已投入運營,共入駐約150家網商及服務商,包含網商125戶,服務商27戶,年均營業額200~1000萬元,預計2015年底實現線上交易額4億元。該項目已與四川省鞋業協會、成都市鞋業協會、四川大學女鞋研發設計機構達成戰略合作;並與上海偉雅網商俱樂部旗下機構電商服務聯盟合作,對接全國優質服務商;同時,在該基地建立阿里巴巴子站,打造優化成都地區女鞋的供應鏈;目前,中國郵政、順豐、四通一達、德邦等主力快遞服務機構已入駐該基地。

  此外,二期4、5、6、7號樓在2015年10月交付後已逐步投入運營,即將設立創客中心,打造創客咖啡、創客文化廣場、創客食堂、創客小酒館等青年創新創意基地,而可容納1500人的青年創客食堂已在裝修中。其中,7號樓作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統一管理和運作的示範樓宇,公共裝修已完成方案設計,正在進行招標,預計2015年12月底投入使用;阿百電商、創客網咖項目,在談易田電商、傑普軟體等項目即將入駐;同時與北歐知識城的商業租賃合同已達成一致意見,也即將簽約。

  記者了解到,園區圍繞網商聚集需求,開創了多種新的網商服務業態,其中包括貨源整合機構、網商沙龍、攝影工作室、研發設計中心和網商運營培訓機構等。此外,園區將重點圍繞“淘寶村”網商交流平臺、“淘友家”服務商整合平臺、“淘貨源”本地産品對接平臺等,逐步完成實體商貿、物流倉儲配送、餐飲服務、金融服務、展覽展示中心、創意中心、培訓中心等綜合配套建設,將電商産業鏈建設與業態體系建設結合,建立完善的電商商業社區環境。

  金堂縣

  實現産值100億元 五大平臺推進大眾創業

  到2020年,金堂縣將匯集科技創業者1萬人、建成創新創業載體10家,引進培育創業服務機構15家、創業導師60人,孵化創新型小微企業600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0家,實現高新技術産業産值100億元……這是記者從金堂縣獲悉的。據悉,該縣出臺了《金堂縣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方案》,並正在積極修訂完善《金堂縣扶持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專項扶持政策》等配套政策,切實推動普通大學生創業就業、鼓勵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活力。

  平臺一:10萬平方米眾創空間

  據悉,金堂縣將加快推動“金青銘慧”眾創空間建設,積極推進金青創業沙龍+現代農業創業園、眾創樂園、e佳創業部落“1+3”模式眾創空間建設,加快打造集創新研發、科技企業孵化、創業人才培養于一體的10萬平方米創新創業服務平臺,通過開展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國(成都)節能環保新産品新技術發佈會等創業品牌活動提昇平臺知名度。該服務平臺已引進“十分咖啡”等創業服務機構10余家,吸引大學生創業團隊36個,匯集大學生等創業青年3000余人。

  平臺二:全國農民工回鄉創業示範園

  立足人口大縣、農業大縣和外出務工人員大縣實際,金堂縣將加快推動1.2平方公里竹篙鎮農民工回鄉創業示範區規劃建設,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帶動鎮村勞動力實現就近就地就業。目前示範園已建成標準化廠房4.3萬平方米,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就業3938人,創辦各類實體企業2059家。

  平臺三:節能環保産業創新服務平臺

  借助四川聯合環保裝備産業技術研究院在市場、資本和人才整合方面優勢,金堂縣將與科研院所、高校、行業協會合作,積極推動合作建立研發中心、創業苗圃和中試平臺等,加速科技成果與資本的對接和向商品轉化。截至目前,已建成鐵科新材料—西南交大聯合實驗室等産學研聯合實驗室5個、企業技術中心7個、院士工作站4個,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和專家20余人,開展“金屬陶瓷膜”等節能環保公共技術研究項目100多項,轉化科技成果40余項,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等重點科技企業29家。

  平臺四:浩旺科技企業孵化器

  依託浩旺創業孵化園,金堂縣將加快打造3萬平方米集創業培育、孵化服務、市場推廣于一體的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引進金融、法律、創投等服務機構,幫助企業實現科技創新和産品孵化。截至目前,入駐孵化器企業已達46家,處於孵化階段企業21家(預計2015年底孵化企業可達30家以上),入駐的法律援助及創業諮詢等服務機構6家。

  平臺五:農業綜合服務平臺

  以“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為思路,依託産業化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建立農業綜合服務平臺,促進線上專家資訊、市場資訊與線下生産資訊、技術需求資訊有效對接,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據悉,在打造好五大平臺的同時,金堂縣還依託郵政儲蓄銀行、農商銀行、金堂匯金村鎮銀行建立融資服務平臺,鼓勵銀行、擔保公司、創投機構等為創業企業提供股權質押、智慧財産權質押等科技金融服務;聯合市工投集團、市中小擔保公司等共同建立“壯大貸、科創貸”風險資金池,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成立創新創業專項資金,用於支援創新創業培訓、創業導師隊伍建設;成立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建立擔保基金持續補充機制,重點支援青年(大學生)和回鄉創業者。

  大邑縣

  圍繞“綠色生態+” 構建“兩中心、兩園區”

  日前,在成都大邑縣青霞鎮“成都中國農業創客中心”,一家魔芋種植企業的總經理周平專門前來和中心負責人楊建討論自己的品牌塑造問題。據悉,這是成都市首個以農業為主題的創客中心,專門為農業企業的品牌塑造提供服務。

  孵化大邑的本土品牌,只是創客中心成立的第一項任務。與城市創客中心不同,農業創客中心將展示出很多農業體驗項目,這本身就具有觀賞和體驗價值。“我們想借助創客中心的這個特點,將它打造成一個旅遊項目。”在農業創客中心裏,4層樓高的農業企業孵化器已經建成。“這裡將是我們未來的農業創客們主要活動的地方。”

  工作人員介紹説,中心佔地600余畝,將通過對孵化器、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基地、孵化基地、匠人村、鄉村民俗聚落五個方面的打造,為入住創客提供集中展示平臺、體驗式行銷平臺、技術服務平臺、投融資服務平臺、人才培訓、市場推廣等綜合服務。記者看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武家弓等10余個創客團隊(企業)和中科創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等8個平臺企業首批入駐成都農業創客中心。

  而在成都大邑縣董場鎮,佔地5100畝的“大邑大學生農業創業園”,截至目前,已有來自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藏大學等18名大學生創業,帶動周邊380余名青年(大學生)創業就業,創業項目覆蓋觀光農業、果蔬種植、水産養殖等6個領域,實現年産值1500萬元以上。

  據悉,該創業園只針對大學畢業5年(含)以內的高校創客,並提供創業孵化所需要的耕地和租賃優惠政策;提供諮詢指導、科技成果轉化及孵化、創業融資、仲介代理、小額貸款等公共服務;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實訓的創業能力提升服務。

  就在10月20日,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與大邑縣董場鎮政府簽訂協議,將合作共建“大邑大學生農業創業園”。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説,學院將每年選派3個以上創業團隊入駐創業園,並配套相應支援政策,對於入駐該園區的創業團隊予以1萬到5萬的一次性補貼。

  據了解,圍繞“綠色生態+”,大邑縣目前已構建了“兩中心、兩園區”的創業載體,即大邑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成都中國農業創客中心、大邑縣現代農業青年(大學生)創業園、大邑縣電商孵化園,為創業青年提供創業交流平臺,搭建項目資金對接平臺,為初創青年創業項目提供免費辦公場所以及其他服務。

  “‘綠色生態+’旨在從綠色産業創業角度,激勵青年(大學生)創業,包括綠色製造、生態旅遊、現代農業三大創業方向。”成都大邑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成都市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區,大邑縣農業正處於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階段,農業生産從一家一戶分散種植向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和社會化轉型,破解生産、加工、行銷等一系列難題為“創客”們提供了廣闊的創意、創業空間。

  同時,根據《大邑縣人民政府關於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意見》,到2020年,該縣依託五大主導産業和新興産業重點領域,將建設苗圃孵化基地、初創基地、加速培育基地的梯次孵化體系,建成一批以孵化企業聚集發展的專業化産業基地。建成市級以上創新創業孵化器等載體5個以上,孵化面積達20萬平方米以上。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