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三變”教育平臺厚植創新創業沃土

2015-10-13 13:11:00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開闢新型“三創”平臺 實施“課程+”與“教師+”計劃 改革學業評價

清華:“三變”厚植創新創業沃土

  2015年中美青年創客大賽決賽現場,一款小巧便攜、無需穿戴,還能配合社交互動的健身裝置,賺足評委眼球,清華大學美院研究生沈易培率領的團隊憑藉這款産品,從48支隊伍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冠。

  從一個想法到産品實現,大學生創客遇到的最大問題往往不是技術攻關和資金受限,而是很難找到一方幫助創客成長的沃土。清華的學生卻有這樣的幸運和幸福。自1998年舉辦首屆校內創業計劃大賽,2010年開始建設學生興趣團隊,2013年起建設創客空間和“X-lab”,清華創新創業教育經歷了從創業實踐活動到創意創新創業“三創”教育平臺的發展。

  在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看來,創新創業是基於需求驅動的,創新教育生態系統的建設非常關鍵,而且生態系統只有共贏才能形成自轉和正迴圈。

  循著理念之變,清華大學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深化高校改革的突破口,近年來,從教育平臺、師資和課程、學業評價等多個維度,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有益探索。

  平臺之變:“三創”體系的全新試驗

  如今,清華大學已經擁有“i.Center”創客空間、“X-lab”、未來興趣團隊等不同側重的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平臺,一起構成了清華在創意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嶄新實踐。

  清華聯合波音、東芝等全球知名企業,跨學科、跨年級進行組建的科技創新類興趣團隊已有12支,重點發掘學生的原始創意,如今成員500余人,覆蓋清華所有院係,累計完成項目100余項,近一半團隊成員有科技項目獲獎、專利申請、學術論文發表經歷。

  在“i.Center”,1.5萬平方米車間擺放著上百台數控車床、3D列印機、三維掃描器等工具。中心涵蓋工程、科學、藝術、人文等各個院係具有創意創新創業志趣的創客資源,提供全方位的創意創新實現服務,是目前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大學創客空間。每年有超過4000人次的學生在創客空間開發創意創新作品,其中90%以上是本科生。

  在清華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國家級教學名師孫宏斌看來,創客崇尚動手做和合作分享精神,在保持創新水準的前提下,顯著降低了創新門檻,將把創客運動和創客理念引入大學,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創客文化,是一種比較適合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

  “X-lab”作為清華新興的“三創”教育平臺,其目標功能卻不局限于“孵化器”,它被寄希望於服務整個清華的創新人才培養,構建起創意創新創業生態系統。“‘X’寓意探索未知、學科交叉,‘lab’體現體驗式學習、團隊工作,‘X-lab’教育平臺定位於創意創新創業人才的發現和培養。”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認為,它的價值來源於實現校內多學科合作、整合校外各種資源、提供商業模式和社會價值實現的方式和路徑。

  截至今年8月,超過1萬人次的青年學生參與了“X-lab”組織的各類講座、比賽、交流、實踐活動,670多個創意創新創業不同階段的項目入駐,經過其培育,所有註冊公司的項目融資金額已經突破3億元。

  課程之變:“課程+”帶動“教師+”

  商業實踐豐富的企業家和專業人士,在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具有非常獨特的作用,而這恰恰是我國大學的短板。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深化高校改革的突破口,為創新教育生態系統建設迎來機遇期。

  “我們希望企業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一提到與高校合作,不外乎就是出錢設立一個研究院做研發。清華目前推的全校友課程和産業課程,旨在邀請著名企業進校授課,深入教育實踐。”楊斌表示。

  2015年春季,清華大學教務處、校團委、創客空間聯合水木清華校友基金會,首次為本科生開設了兩個學分的創新創業通識課“創業導引——與創業名家面對面”,邀請俞敏洪等20余位創業名家為學生授課,有400多學生選課,堂堂爆滿。清華還邀請投資協會、房地産協會的清華校友進校授課。這兩類課程接地氣、實用、服務於實踐,很受學生歡迎。

  新背景下的創業課程必須是開放的。清華大學提出“課程+”,鼓勵學生在傳統的課堂學習之外,從事課外實踐。2015年1月,清華研究生院和“X-lab”共同啟動了“清華大學學生創新力提升證書項目”。

  “學生創新力提升證書項目就像一道‘自助餐’,把原本分散在各院係不同類型的有關創新的課程集中起來,為學生提供一個新的課程體系,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時間去選擇這些課程,沒有學期和學年的限制,只要在畢業前一個學期完成項目要求的學分和實踐活動,即可申請獲得證書。”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黨委書記高建介紹説,該項目突出學科交叉和學以致用,強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與“課程+”相呼應的是“教師+”,“課程+”能否帶動“教師+”?在楊斌看來,教育學生創新創業的人,可以是輔導學生職業生涯成長的教練、顧問和導師,來自退休的商界前輩、校友和持有某個領域證書的專業人士。他用“教師+”來指代這些廣義概念的教師。

  “我們學校進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將教師分成教研、教學和研究三個系列,但結合形勢發展,我們感覺到有必要開拓非事業編制的實踐系列。”楊斌説,“我們有一個‘銀發計劃’,聘請創業前輩來清華大學授課。另外,一大批實現了財務自由的網際網路創業家,同時也是投資人,他們非常適合到高校做育人與投資相結合的事。我覺得,生態系統只有共贏才能形成自轉和正迴圈。”

  評價之變:激勵學生擁抱不確定性

  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清華大學選擇從調整學業評價的“指揮棒”入手,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實現從“灌滿一桶水”到“點燃一團火”轉變。

  2014年10月,清華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在全國高校中率先獲批實施,同月清華大學完成了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方案制定,實施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新的教育模式。今年5月,學校推出學業評價體系改革方案,變百分制為等級制,進一步強化素質教育導向。

  清華大學副教務長、教務處處長鄭力表示,新的學業評價體系,不是簡單以等級制代替百分制,“它更像是一個‘扳手’,在打破分分計較桎梏的同時,喚醒學生學習的內生驅動力”。

  傳統的百分制評價體系下,為了刷到一個好看的學分成績,那些容易修、管得松、給分高的“水課”最受學生歡迎。鄭力坦言,原來有學生想嘗試比較艱深的專業課程或和自己專業方向不同的新課程,卻怕學分成績掉下來不敢選。“我們採用等級制,本身意味著學校鼓勵學生弱化對學分成績的追求,將課程選擇的著眼點重新放回對自身發展真正有益的能力、素質和知識上”。

  在楊斌看來,依賴精細的定量評價是創新創業的最大障礙,因為創新創業就是要擁抱不確定性、擁抱模糊、擁抱混沌。實施等級制,在本質上就是把原先清晰的定量的部分模糊化,讓定性的部分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希望培養能力多樣的學生,好學生不一定是分數最高的學霸,但他一定是一個有豐富故事的人”。(記者 萬玉鳳)

  《中國教育報》2015年10月13日第1版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