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就不想走的“創業樂園”

2015-08-26 09:02:00    來源:南方日報    

中美青年創客大賽的無人船作品,它是致力於打造一個水上智慧平臺,實現“清潔,輕便,輕鬆”三個目標。

  中美青年創客大賽的無人船作品,它是致力於打造一個水上智慧平臺,實現“清潔,輕便,輕鬆”三個目標。

深圳龍華一家火鍋店內,一台機器人在餐廳內來回送餐。

  深圳龍華一家火鍋店內,一台機器人在餐廳內來回送餐。

深圳已成為創業創新者的樂園。

  深圳已成為創業創新者的樂園。

  政府態度

  鼓勵支援創新創業

  此外,在深圳發達完善的創業環境和市場外,深圳市政府也表現出和一般地方政府不同的一面,以一種服務和鼓勵的姿態參與到服務創業項目的力量中。

  在深圳創新創業企業最為集中的南山區,記者也採訪了多家南山科技型企業,他們告訴記者,在與南山區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政府為企業提供創業所必須的場所、幫企業加班加點寫項目申報書、幫企業維護智慧財産權等,而這些都讓人感覺到一個服務型的政府。

  對於一個創業團隊而言,有了人和資金還需要一個適合併且價格不高的辦公場所,但是土地資源緊缺,辦公場所、産業用房等資源緊俏卻一直是深圳面臨的困難。而在南山智園,14棟新建好的優質寫字樓卻在等待大量科技創新創業型的公司進駐。而更體現其對於創業者鼓勵的是,深圳市南山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進駐這一園區,為入園企業提供投融資、公共技術服務、交流合作等全方面的創業服務。

  以南山為例,記者發現,從創客發現,到創業

  起步,再到創新加速,到創産聯盟,深圳已經形成綜合創新環境,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孵化點有機結合成具有勃勃生機的創新生態圈。據統計,在南山約185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上,不完全統計就分佈著82家包括創新苗圃、孵化器和特色産業園在內的創新載體,這些載體不斷的將創新創業的源頭導入産品化和市場化的軌跡。

  而在全市,再算上各類科研創新實驗室的話,統計顯示最近4年,深圳新增國家、省、市級的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載體680家。目前,所有這些創新載體的總數累計達1100家,為深圳科技創新體系提供強力支撐。

  南山區副區長紀震告訴記者,在南山,政府要扶持科技創新和創業,但在創新科技服務機制上除了“不缺位”外更要“不錯位”。在為大眾創新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時,也要充分發揮對市場極度敏感的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政府在産業上只做適度引導,而非干預”。

  記者了解到,南山區政府的科技管理及服務部

  門,只負責制定科技服務規劃和政策,發揮引導作用,而科技事務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非營利性科技服務機構則發揮負責整合資源和資訊交流的橋梁作用,再有480家市場化運作的科技型服務企業,才直接提供各類科技服務。南山所做的,就是在法治環境、財力基礎、創新載體、人才吸引等四個創新創業的關鍵環節上“補齊短板”,發揮“催化劑”的作用,形成創新生態的“閉環”。

  創業者余文峰坦言,政府還可以嘗試做更多,“小企業中有許多創新的舉措,需要政策能更加明細和更加清晰地滲透到中小企業當中。”而對於深圳創業環境還缺些什麼,深圳市東方博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偉談到深圳的創業環境時表示,深圳是一個創業的熱土,創業者比較務實。但是客觀地説,相對於北京,深圳創業者的視野相對閉塞一些,與國外的交流溝通相對少一些。他建議深圳的創業者有機會多去參加北京、上海等地舉辦的活動和論壇。“深圳創業者都很能幹,但是缺乏方向和戰略。如果有經驗的人指引我們去幹,會事半功倍。”

  全球視野看深圳

  深圳

  每千人商事主體最多

  深圳的創業者們除了可以享受到發達的市場化環境,寬容的鼓勵創業創新的氛圍以及市場提供的人才、資金等優勢外,在政策和政府服務上依然有很多便利。據了解,深圳的創業者除了可以申請最高額度為5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以外,最高仍可享受每年35000元的各項補貼優惠。深圳對海歸創業者的扶持資金在北上廣深中類別最細、數額最大。在海歸創業者的前期費用補貼上,深圳的補貼低至15萬元,高達50萬元。再者,在創業大賽方面,深圳舉辦的創業大賽的數量和層次、種類在四個城市中可謂最多最全。

  據介紹,深圳近兩年來進一步優化了中小企業服務體制,提高了政府服務中小微企業的能力和效率。初步測算,兩年時間裏,深圳中小微企業數量由48.3萬家增長至84.5萬家,較改革前增加36.2萬家,增長74.9%。中小微企業創造GDP由6035億元增長至7260億元,增長20.39%。中小微企業納稅由1338億元增長至1680億元。

  截至今年2月,深圳實有商事主體達到了174萬戶,每千人擁有的商事主體114戶,居全國首位。

  北京

  網際網路創業者全國最多

  而北京針對創業者的政策則包括:北京大學生創業貸款金額最高50萬元,且由區財政進行貼息。原本在2014年年底結束的小微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享受社保補貼政策,將延長至2015年底;此外,科技型小微企業招收畢業生達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請不超過200萬元的小額貸款,並享受財政貼息。在北京,大學生創業的首次貸款額度也從以往的5萬元提高到8萬元,再次貸款額度從8萬元提高至10萬元。

  此外,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在北京的大量集聚也讓北京成為網際網路創業者的首選。據統計,北京的網際網路創業者數量比廣東和上海加起來的還要多,中關村也常被形容為中國創業者的“首都”。

  上海

  創業活動率逐年增加

  2012年,上海啟動實施了新一輪“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三年行動計劃(2012-2014年)”,加大支援小微企業發展。2015年上海將以鼓勵創新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為核心,實施青年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推進創業性城區創業工作,大力發展小微創業企業這樣的“主力軍”。

  在大學生創業貸款方面,上海大學生創業的貸款額度在北上廣深四城中最高,可申請50萬-200萬元額度的開業擔保貸款;其次是深圳最高50萬元小額擔保貸款。第三是廣州,大學生創業貸款的最高額度為40萬元。上海還提出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意中心。一組數據顯示,在這三年中,上海市民整體創業活動率達到了10.4%,2013年這一數據是9.3%,呈逐年增長。

  杭州

  二線城市創業人數最多的城市

  杭州在創業引導基金中逐步設立總規模為1億元的成長型大學生創業子基金。在校大學生及畢業3年內高校畢業生在杭州市區範圍內自主創業自籌資金不足的,可按規定申請不超過3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並實行全額貼息,貼息期不超過3年。在這一系列政策的鼓勵和扶持下,截至2015年初,杭州成為二線城市創業人數最多的城市。2014年,杭州的企業融資數量在新一線城市中位居首位。而從新增公司的數量上看,同樣如此。

  美國矽谷

  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

  矽谷是當今電子工業和電腦業的王國。擇址矽谷的電腦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而大大小小的電子工業公司則達10000家以上,他們所生産的半導體整合電路和電子電腦約佔全美1/3和1/6。自從國際商用電器公司和蘋果電腦公司等高科技公司在這裡落戶之後,這裡就成為了一座繁華的市鎮。在短短的十幾年之內,矽谷出了無數的科技富翁。近年來,隨著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機構在該地區紛紛出現,矽谷客觀上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矽谷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科技聚集區的代名詞。

  此外,矽谷的文化:允許失敗的創新,崇尚競爭,平等開放,也依然在吸引全世界的創業者們。

  德國柏林

  受到科技創業者和投資者的青睞

  德國首都柏林日益受到科技創業者和投資者的青睞,成為新的科技創業公司聚集區。

  報道顯示,近年來,在地下音樂演出、前沿藝術館、時尚酒吧和低廉房租的吸引下,大量工程師和設計師們涌入柏林。同時,這座城市也通過快速追蹤科技行業和其他員工的簽證申請,簡化國際工作者的簽證過程。這些都讓柏林涌入了大量創業者們。

  但和矽谷相比,柏林仍然被認為是落後者。企業家們認為,高品質的程式員和工程師在柏林依然很難找到,而缺乏風投公司提供的早期資金,尤其是歐洲風投公司的資金,阻礙了公司的發展。此外,柏林過去少有成功的創業公司退出(包括出售給大公司或成功上市)先例,這影響了柏林在全球創業領域的地位。但是隨著本地創業公司吸引了國際關注,以及國際風投的支援,企業家和投資者也越來越重視柏林。

  探路

  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創業觀察(GEM)中國負責人高建教授:

  深圳成中國創新創業中心

  “中國創業教育相對較弱”

  南方日報:在中國創業,哪些要素是比較重要的?創新創業的環境中都需要哪些要素?

  高建:創業要素既有外部,也有內部的,很難説哪個最重要。從創業失敗的主要因素看,內部因素更起作用。一些要素的缺失往往會導致失敗,比如創新,技術、市場等,而有一些要素則對成功比較重要,比如説團隊。

  創業環境有很多種維度。在全球創業觀察研究框架裏,創業環境包括九項,金融支援、政府政策、政府項目、研究開發的轉移、教育培訓、市場進入的難易度,基礎設施、商務環境、文化與社會規範等。

  南方日報:中國的創業環境和國外相比有哪些異同?高建:中國的創業環境比較好的方面是相對比較硬的一些環境,比如基礎設施、孵化器等,中國的創業孵化器提供的場所、場地都是不錯的,此外政府的政策項目也不錯。而在文化與社會規範方面,中國人對創業也基本推崇,尤其這幾年,對創業的宣傳、認可、參與程度都明顯提高。

  中國創業環境較弱的方面主要是創業教育。首先明確,創新創業教育並不一定説是辦企業,所謂創業精神其實就是敢於在缺乏資源的時候去追逐機會。怎麼能在缺乏資源下把機會抓住,那就得創新,得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很主動,很進取,很積極,遇到問題不退縮,想新的角度,這些都是創業的時候很需要的。創業精神不僅在企業需要,在政府在社會都需要,是一種打破常規,推進變革的卓越精神和進取精神。

  而國外的創業教育,不一定説比中國好多少,但至少可以看到,美國、歐洲的一些國家很關注培養人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中國關注這方面的時間短一些,有待持續和積累。

  “創業創新中心需要持續不斷的創新來源”

  南方日報:什麼樣的城市可以成為或者被叫作創業創新中心?一個創新創業中心的源動力在哪?

  高建:一個怎樣的城市可以被叫作創新創業中心?大概有這幾個方面,一是有比較活躍的新興産業集群,而且要有一定的規模,能夠在當地或區域內創造比如上百億美元或上千億美元的收入。這种經濟規模是一種創業集群或者創新集群,而不只是某一個行業。二是有這個行業裏非常領先的企業。三是有創新創業的很重要源泉,就是有大學。

  一個創新創業中心是什麼原因形成的?從矽谷的發展情況來看,矽谷有創新創業的來源,主要來自當地的研究機構和大學。年輕人有知識、有技術、有創業夢想;且源源不斷地有創造力的存在。北京的創新創業也和這個有關,那就是高校雲集。在中國,你會慢慢看到,包括像湖北,像西安,這些高校雲集的地方最有可能成為創新和創業比較活躍的地方。

  一個城市如果本身有比較優良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再加上人文環境,如果還有人才的環境,這些因素具備就有可能形成優勢,深圳就是這樣。一個好的企業在一個地方成長起來,或者是一批企業聚集在這裡,就會代表了一種産業新形態,這樣這個創新創業城市至少能夠活很多年。矽谷之所以是矽谷,就是它始終在創新,每當産業發生變化的時候,矽谷都可以引領潮頭,這就是一個地方是不是一個中心的標誌。

  “深圳在制度性創業方面有巨大優勢”

  南方日報:深圳在您看來算不算一個創業創新中心,它與其他城市比有什麼樣的特色和優勢?

  高建:深圳肯定是個創業中心。深圳從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是新起來的,産業是新起來的,企業是新起來的,並且這些人也都是通過自己的奮鬥發展起來的。深圳是個創業很活躍的地方。

  我認為深圳有一定的地理優勢,環境很好,同時也有人文和制度環境,這樣就能夠吸引人才的流動,這種流動給深圳帶來創業的勢。創業最終是靠人。

  前面提到的創新創業中心需要有不錯的大學,深圳雖然沒有很多有歷史的大學,但是已經引進了大量的大學資源。清華大學在深圳有深圳研究院,清華伯克利學院也落戶深圳。此外還有很多其他學校都在深圳有校園或者校區。我覺得深圳現在已經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功能的增強。未來,深圳創新創業的勢頭能得以保持。

  有一種創業叫做制度型創業,就是基於制度變革産生的創業機會。比如,一些政策、法規或者改革帶來的創業機會。深圳本來就是改革開發的前沿,這一條就構成了巨大的優勢,這和目前的自貿區一樣,可能會帶來大量的創業機會。深圳有前海,也是典型的制度型創業機會,這都會形成的新創業優勢。

  南方日報:近年來,來自全球的一些創業者都來到中國,來到深圳等城市,這背後是什麼原因吸引他們來到中國創業?

  高建:中國有兩方面的吸引力。一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一個水準,相對過去而言,創業的資源和環境已經非常有助於企業的建立和發展;二是中國處於經濟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外國人到中國來創業也是在尋找他個人的更好發展。此外,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中國學習,這些人喜歡中國的生活後,對中國更多了解,尤其是中國鼓舞人心的進步會吸引他們留下來。

  外國人來到中國發展是一種很自然的選擇,中國現在經濟發展快,市場大,回報率高,所有做投資和做企業的人都了解這其中的吸引力。

  “政府應提供更專業的創業服務”

  南方日報:今年總理報告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果説從政府角度,希望一個城市有可持續的創業創新的話,政府應該提供哪些幫助?創業的企業最需要什麼?

  高建:政府在為創業者服務方面,最主要是提供一個有效的機制。比如,要讓創業者能夠在同等機會下去申請政府項目和享受到政府政策,而不是只有熟悉政府部門的才更容易得到項目和享受政策。

  另外,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讓它更加有效。科技成果有其所有權的屬性,科技在轉化過程中就有很多需要去界定,去管理,也需要有規範的、可管理的流程。如果讓這些環節變得更有效,就更有助於科技成果的轉化。

  再有,創業者對政府管理部門的需求和存在多年的現有企業不一樣。創業者往往沒有創辦、經營過企業,對很多制度規定、流程規範、條件限制等不熟悉。因此,在創業過程中既需要事後幫助,也需要事中協調,更需要事前提醒或者準備。因此,為創業者服務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需要懂得創業服務的規律,需要經過新的學習和培訓,為創業者提供有效的服務。

  矽谷的這些服務是市場提供的。很多律師事務所伴隨著創業的公司從小到大,當企業成為世界級企業時,這些事務所也成為很知名的。這些屬於創業環境中的商務服務。商務服務是一種專業服務,為企業建立和發展提供專業服務,中國在這些方面還需要加強。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