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將現“南街北灣”創新格局

2015-08-14 09:35:00    來源:北京日報    

  西北六環,稻香湖路以西、三里莊路以南,由稻香湖公園引出一條蜿蜒的小河,河兩岸一座接一座高樓拔地而起。方圓五公里是本市西北地區重要的産業基地,周邊不遠佈局著華為、聯想等多家企業的研發基地。

  南岸,7座黑白色相間的高樓弧形分佈,只差屋內最後的裝修。這裡將是“北京創新創業灣”的起點。“南街北灣”是中關村海淀園近期的一項規劃,“南街”是已經小有名氣的中關村創業大街,而“北灣”就是即將在此建成的“北京創新創業灣”,身後也有北大、清華等十多所數一數二的高等學府做支撐,將主打含金量更高的“硬科技”。

  京西北將現“一街一灣”

  今年10月,擠在永豐基地裏的“大氣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將最先搬進三四公里外的“北京創新創業灣”,實驗室的面積也一下子從300平方米升至1200多平方米。

  “大氣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是成立才一年的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于首批建立的18家協同創新中心之一。去年八月,北大、清華、中科大、北航、北理工、農大、中科院等13家科研單位和商飛、濰柴、美亞柏科等70多家高科技企業聯合成立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主打産學研協同一體進行創新。今年,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將最先進入創新創業灣,未來也將成為這裡的主要支撐。

  “南街北灣”是近期中關村在海淀的一項規劃,在此之前,南邊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已經小有名氣。“與‘南街’上‘抱臺筆記型電腦就能創業’的情形不同,‘北灣’則主打原創、硬科技。”北京協同創新園有限公司負責人説,根據計劃,這裡未來吸引的産業主要是高端裝備、智慧硬體網際網路、新能源網際網路、新材料、環保節能、生物醫藥、科技服務業。背後,首先是北大、清華、中科院等高等院校在硬體、實體技術方面的優勢研發能力,將籌建針對“硬體、實體、智慧化”為特徵的創新創業生態鏈,從而在海淀北部地區形成“硬體技術”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今年10月,創新創業灣將率先開放4.2萬平方米。在創新創業灣首片園區,7棟大樓雖然還處在裝修階段,但卻已能看出大致的模樣。並不像普通科技園區裏的寫字樓,樓裏的房間幾乎各個都是“大傢夥”。首層層高足足有5.4米,即使高層也在4米左右,還比普通寫字樓層高多出1米。“這屋裏要容得下機床、車床、模具等大型設備。”帶著記者隨機走進一間7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這位負責人説,除了380伏的電壓,這裡還會配上污水、廢氣等處理設施,“創業者和研發團隊一旦有個想法,這裡就要有足夠的空間提供給他們試驗,在這樣的‘工廠’裏起碼還能做出來成型的樣品。”

  除了今年開放的4.2萬平方米,河對岸還將有建築面積達60萬平方米的園區呼應,預計明年年底一期率先完成10萬平方米。雖然現在創新創業灣還處在建設階段,但未來河道及周邊環境也將進行提升整治,河兩岸設置200米寬的綠化隔離帶,還將設置人行步道等休閒設施。“預計再過兩三年,創新創業灣便能初具規模。”這位負責人説。

  66項高科技打造金字招牌

  “在每個柴油車裏安裝一個噴槍,排氣管裏排出的氮氧化物就能變得乾淨了。”負責大氣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成果轉化的姚文生説。在武漢,每台黃標車上都正在配上這裡研發出來的“柴油發動機尾氣減排系統”。這樣一來,大氣污染兇手之一的氮氧化物也就能通過噴槍噴出的尿素而變成氮氣和水。

  想要在高溫和快速的條件下精確噴出適量的尿素並不是件容易事。這套系統起碼得有三個裝置才能完成。首先要有電控單元控制尿素噴出,在此之前,北大、北工大和北理工已經有相關研究,於是第一輪的協同便是這三家高校的研究人員一起研發出電控單元;之後,尿素噴射器和催化裝置也需要企業的技術支撐和轉化才能最終實現,而這兩項技術,又各來自陜西和浙江的兩家企業。

  正是研發人員和企業的協同配合,這項技術才最終轉化為實際的産品,這也是柴油發動機尾氣減排系統首次實現國産化。

  與“大氣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一起搬進創新創業灣的,還有8家。根據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的規劃,首批要建立18家協同創新中心,目前已建起9家,另外9家處在籌備階段,未來也將佈局在創新創業灣。

  值得一提的是,這18家含金量都極高,未來將撐起創新創業灣的一片天。目前建起的9家分別涉及倣真與設計、智慧機器人、先進製造、智慧電網、水處理、節能減排、資訊安全、遙感、食品科學與工程,個個都瞄準高科技項目。目前已經從首都高校推薦的368個項目中篩選出66個,這些都成為未來北京創新創業灣的金字招牌。18家協同創新中心只是第一步。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王茤祥向記者介紹,下一步,二期規劃國內外其他高校也即將加入進來,再建人工智慧和金融科技兩個協同創新中心。

  搭橋矽谷與中關村謀尖端

  去年10月,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把分院開到美國矽谷,目前美國的專家庫裏也已經有了96位任職于美國密歇根大學等知名學府的世界頂級專家。

  與北京高校教授向研究院推薦項目類似,美國的專家也是先向分院申請項目,待經過國內評估獲准後,位於中關村的資金便進入到矽谷,支援專家研發項目。“目前,美國方面已經向國內提交並篩選出了6個項目。”王茤祥説。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項目也都主打尖端科技,分別涉及生物醫藥、無人機、鐳射等技術領域。最終,這些尖端科技的研發成果也掌握在研究院手中,並拿回中國落地。

  另一方面,一些在國內找不到合適團隊的項目,也會把經費和項目發往美國矽谷,由美國方面專家人員進行研究。

  此外,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也與香港應科院、臺灣工研院、德國史太白大學等科研機構達成了共建聯合研究中心的共識,將通過國際技術轉移、聯合研發、共建國際研究所等形式引入其高端創新資源。同時,擁有100多位由美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等頂級科學家組成的德稻集團,170多名在美華人生物醫藥專家組成的賽福地基金會,也將全面加入即將佈局在“北京創新創業灣”的18個協同創新中心開展研發。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