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創新創業融入深圳城市血液 福建可從深圳學習什麼?

2015-11-27 09:33:00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福州11月26日電(謝曦)人口約1500萬,超過10%的人在創業,過半擁有公司;超過6萬名留學生紮根於此,創辦企業超過3300家,年産值過億的有30多家……深圳,堪稱中國矽谷,這裡迸發的創新創業活力吸引著許多有才華的創業青年的到來,不為別的,就為了那句話:“想要實現人生突破,那就去深圳吧。”

  政策紅利和創新氛圍外,人才支撐和科技突破或許是深圳崛起為“創新創業工廠”的重要軟實力。

  創業之城:“財大氣粗”的資金實力

  走在深圳灣創業街,京東、聯想等網際網路巨頭聚集於此,在每人平均30歲的深圳,每個人臉上都寫著專注,且步履匆忙。

  具有20年網際網路創業背景、由知名企業家組成的風投機構——深圳市創展谷創新創業中心有限公司,是深圳很活躍的網際網路孵化器投資公司。創展谷在中國孵化項目數百個,幫助上百家企業成長。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他們看上的或許是有資歷的精英,而創展谷更看好草根創業,如果草根創業的成功率高了,那就説明整個社會的創業環境是真的好了。”深圳市創展谷創新創業中心有限公司合夥人程紅紅説。

  從央視廣告部辭職南下自主創業,“80後”雲南小夥莫義興是創展谷孵化創業的代表性人物。在他創立深圳繁榮天下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以來,創展谷不僅為其提供了免費的辦公場所,圓了他的創業夢,還為其吸引來融資渠道。

  “這裡有豐富的資金、導師和大企業資源,對於創業型公司來説,都是非常好的出路。”

  莫義興口中的大企業資源包括萬科、中興、百度等市場資源。

  創展谷為創業者提供資源和場地,它本身可以獲得什麼?“將來公司壯大後,它控股公司8%的份額。”莫義興認為創展谷還可以幫自己的公司做推廣,在孵化器領域內的資源是最豐富的。

  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期間,由福建省科技廳聯合福建省發改委、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福建高校科研院所和部分企業等組成的考察團,實地考察深圳“創新創業工場”,探尋深圳創新密碼。

  考察當日,創展谷的項目介紹引起了福建省發改委副主任林文斌的極大興趣,他熱忱發出邀請:“如果有可能,可否考慮在福建福州或其他地方創立孵化基地?”

  “我們會選擇在創業氛圍比較濃厚的地方,比如大學城旁,當然前提是需要政府的政策和配備的引導。”程紅紅笑答。

  隨行的寧德市科技局局長陳茂榕很感慨:“深圳和福建相較,優勢在於雄厚的資本市場。創業者很容易就能在這裡找到資金。”

  突破政策天花板 引進57所名牌大學資源

  莫義興只是深圳萬千創業者中的一個縮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政策讓深圳充滿了創新創富的機遇,吸引大批科技人才“孔雀南飛”。

  1987年,主動打破政策天花板,深圳適時出臺《關於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文件最關鍵的一條是承認智慧財産權的價值,允許科技人員用專利等智慧財産權入股。

  走在深圳福田區虛擬大學園國家大學科技園,這裡聚集了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57所産業化虛擬大學。

  從純粹招收研究生到走向市場化,承擔運營重點實驗室、市場研發和轉化項目任務,真正推動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像南大深圳産學研這樣的科技創新基地,為深圳創業提供了突破口。

  在南大深圳産學研基地南大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福建省科技廳副廳長杜民問這裡的員工,為何選擇“南下”創業?對方説:“到深圳,要有活下去的壓力才有動力。”

  考察團一行在南大深圳産學研基地7樓看到,由基地孵化的深圳市臻絡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大學合作開發的智慧水杯,的確很智慧,用戶不僅可以通過APP設定自己的飲水計劃並查看親人的飲水情況,還實時顯示水溫、喝水提醒等功能。

  從華為辭職,“80後”任康于2013年自己出來“單幹”,在南大深圳産學研基地孵化下成立深圳市臻絡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橫跨醫學、電子資訊、自動控制、電腦、物聯通信及大數據等領域的新型醫療設備、醫療級健康電子産品以及端到端智慧化醫療系統解決方案,專注以新興科技推進醫學發展。“未來人們會越來關注健康。”任康説,他的公司有各種專業背景,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公司實現扁平化管理,只有創業夥伴。

  為什麼選擇在深圳建立這樣的高校虛擬研究院?“大學不只是處於觸不可及的金字塔,它還應該承擔孵化科技企業,助力當地政府稅收增長點,培育大量科技人才的功能。”南大深圳産學研基地事業法人林雪玲如此解釋。

  從2010年基地建樓到現在,南大深圳産學研基地整合多方資源,形成了良好的産業鏈條,整合國際化科研服務平臺、海外引才、新藥研發平臺、孵化企業的功能于一體。“當然,政府強大的資金支援是必不可少的。”林雪玲坦言,每年廣東省和深圳市上億元的配套支援,都是基地獲得持久生命力的強大後盾。

  頂層決策:讓高校科研機構成産業服務型機構

  林雪玲口中的強大後盾,在深港産學研基地的人體驗最深。

  1999年8月,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三方攜手,在深圳高新區共同創建深港産學研基地。這也是國家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其為孵化企業提供從技術研發、項目孵化、企業孵化到初創期、成長期和改制上市全程支援。

  目前,深港産學研基地已經在深圳高新區、龍崗區和南京、哈爾濱建立了四個孵化器/科技園,累計孵化企業超過300家,其中20多個企業是深港産學研基地依託北京大學或香港科技大學發起設立的。主要分佈在新一代資訊技術、節能環保、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前沿領域。

  2009年,深圳推出網際網路、生物醫藥、新能源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每年對每個産業投入5億元支援發展。隨後,深圳又將産業領域擴大至文化創意、新材料和新一代資訊技術,這對於深港産學研基地都是疊加的政策紅利。

  為什麼選擇在深圳設立三方産學研基地,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會長張克科的理由很“接地氣”。“前提是清華大學虛擬研究院先引進,政府給了整塊地。”張克科説,“當然,深圳有這樣的魄力和資本,關鍵是領導層發動校友資源起到説服力效果,另外,不能讓學校覺得是我們有求於它,而要讓學校覺得被需要的感覺。”

  從最初的承擔高校科研項目轉化到孵化創新創業項目的服務型機構,如今,像深港産學研基地這樣的孵化器,不僅為深圳積累了許多人才資本,也為深圳新型高新技術産業打下了厚實基礎。比如聯合中國高校校友聯合會、深圳市科技服務業協會、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等機構主辦的高校校友創業創新大賽,就幫助眾多創業新生代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和資金。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