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任重道遠

2015-10-22 10:3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東北大學“無線動作捕捉感測器”項目創始人龔佳樂(左)及其團隊成員李琪(右)在投資洽談會上展示“無線動作捕捉感測器”(10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 暢攝

  自重16公斤卻能載重24公斤的“Unicorn”無人直升機、年營業額超過4億元的廣州優蜜移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秒鐘就能完成人體三維掃描彩圖的“Visbody”掃描器——當這些項目最終分別獲得首屆大學生“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的冠、亞、季軍時,全場觀眾分享了他們成功的喜悅,也感受到創業的艱難,更體會到創新的可貴。

  大賽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創業大學生的風采,展示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成果,也照出了校園企業家的短板,提醒著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任重道遠。

  磨礪團隊:在比賽中成長

  從100進30強的比賽開始,記者就注意到了李琛和他的“Unicorn”無人直升機團隊。

  在4強決賽的時候,聚光燈下的李琛,從容中多了幾分激情,不僅掐著點完成了陳述,回答問題的時間也控制在3分鐘內。大賽評委、杭州天暢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羽直言不諱地説,“這就是投資人最喜歡的創始人——專業、從容、有理想、有熱情”。

  從最初的校級初賽、省級復賽,到最後的冠軍爭奪賽,李琛覺得自己一直在成長,“能站在這裡,能讓這麼多人知道我們是做無人機的,就是成功了”。

  本屆大賽自今年5月啟動以來,共吸引了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1878所高校的57253支團隊報名參加,參與學生超過20萬人。經過大賽的磨礪,這些創新創業的生力軍日益成熟,創新創業的思維更加活躍。

  比賽期間,電子科技大學創新創業中心主任徐科一直沒閒著。他看完了本校學生的比賽,又拿著大賽手冊,挨個教室尋找先前就看好的項目。電子科技大學這次有兩個項目進入全國100強,其中一個項目已在新三板上市,被寄予厚望,可惜最終未能進入30強。

  “我校從2010年就成立了創新創業中心,每年支援學生‘試水’的資金就達200萬元,應該説在教學體系構造、團隊幫扶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看來還是不夠。”徐科承認項目之間的差距,“回去我們還要學習其他學校的經驗,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做一些調整”。

  在賽場內,像徐科這樣細心記錄的教師還有很多。他們就像編外的情報員,把各個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經驗做法帶回了學校,促進學校“雙創”教育提升。

  調整理念:技術比模式重要

  “你們中有人種過地嗎?”實踐1組評委、和君集團合夥人桑鬱拋出的這個問題,讓“物聯芯溫室智慧種植雲管家”團隊有些不知所措。團隊負責人王良帆剛剛還在侃侃而談,描繪動動手指就能種地的誘人場景,現在卻只好搖了搖頭。

  “一聽你們的描述就知道,你們沒有種過地。”桑鬱説話很直接,“種地不光考慮水、肥料、溫度、濕度,連土地品質都有講究,絕不是僅僅靠模型和數據就能種好的。”他認為,“網際網路+農業”的基礎在於對農業的深入了解,缺少行業深耕、僅談商業模式的網際網路産品如同紙上談兵。

  不了解行業、只憑想像去找所謂行業的“痛點”,是許多大學生創業項目的通病。

  “大學生能有多少經驗、資源,能發現行業內部人士都沒發現的痛點?”深圳天下財富網際網路金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李傳釗更青睞技術類的大學生創業項目。

  本次大賽上,市場對此類項目的喜好已經充分展現,大賽4強中有3個都是技術型項目,最終進入30強的項目中也有超過20個偏重硬體。

  這向創業學生和高校傳遞一種信號,創新創業教育不是上幾堂課就能搞好的。今後高校應該提供平臺和資源,讓有創業意願的學生調研和了解相關行業的發展現狀,幫助有實力的學生夯實專業基礎,讓他們在實驗室裏做出更“接地氣”的産品。

  學會“談錢”:跟市場打交道

  “您對健康項目感興趣嗎?”在大賽期間舉行的投資人洽談會上,“護理專家”遠端監護服務機器人項目的負責人蘇冠維向長春一汽富晟集團有限公司的宋運東遞上了一張名片。

  聽完介紹,正好對機器人項目感興趣的宋運東問他:“你想融多少錢?”

  蘇冠維愣了一下,“這個嘛……我還沒想好。其實不一定要錢,您能提供別的資源也行”。再問他需要什麼資源,他又卡殼了。看得出來,蘇冠維雖然有跟投資人搭話的勇氣,卻還沒有談成合作的準備。

  類似的場景在大賽期間多次上演,讓評委們微微有些遺憾。

  這些評委大多數也是大賽邀請的投資人,他們一致認為,本次參賽項目整體素質比想像的高,但也擔心大多數學生不懂産品轉化,對市場運作、企業管理更是一知半解,項目推進很可能遇到障礙。

  “跟市場打交道是一門極其複雜的學問,找投資只是第一步,有些學生把融資額定得太高,肯定不現實。”北京分豆雲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衛政説,拿到投資的項目,能夠由産品成功走向市場的不足5%。能不能把項目轉化為可生産的樣品,能不能由實驗室産品走向批量化生産……每一個門檻都會絆倒大量創業項目。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認為,跟同齡美國學生相比,中國的大學生商業意識相對淡薄,“因為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學校不可能教會大家怎麼跟市場打交道,怎麼談錢”。因此,他建議學校增加實戰課程、多開展産學研一體化的合作。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表示,大賽是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大賽結束後還將出版優秀創新創業成果案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解讀,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經濟日報記者 佘穎)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