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應是冷靜的“長征”

2015-10-19 16:15:00    來源:新浪財經    

  經濟導報評論員 蘭恒敏

  一批沒頭腦的錢和一群遊蕩的人,正在共同吹出一個肥皂泡。

  美國《外交政策》10月15日發表《中國新創公司的泡沫與瘋狂》的文章説,“在中國主要城市的高校和咖啡店裏,與20來歲的年輕人稍聊兩句,就會發現席捲這個國家的創業瘋狂有多明顯。很多年輕人已開始退學或辭職辦公司,北京、上海和廣東的咖啡店裏滿是風投和夢想白手起家的創業者。”

  有人戲稱,在北京的咖啡館,如果去趟廁所,“左鄰”必是創業者,“右舍”定是投資人——或者相反。

  一個以創業為口號的創始人,畢業之後依靠連續創業給自己開工資,用PPT造出一輛汽車,敢拿一輛不能上路的改裝車開新聞發佈會。

  一個以演講為職業的女創業者,在三里屯開實體店堅持不到一年就關門,該創業者卻到處在萬科等傳統企業大談“網際網路思維”。

  連創業者們自己也承認:大部分創業公司根本談不上盈利,都是談前景畫餅。短則半年,長則一兩年,絕大部分創業公司都是“隆重開業,悄悄關門”。

  可能有人不服:創業不就是冒險嗎?如果都靠譜,那還叫創業嗎?但冒險不是送死,膽大也需常識——創新可以改變規則,但無法改變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創業是“九死一生”的過程——死掉九個,存活一個。人人都想淘到一粒金子,但最終到手的九十九粒將是沙子。

  我們無意嘲笑創業者的激情,我們同樣也有“20歲時不‘奔騰’、40歲時空‘聯想’”的感觸;我們贊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調整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力的根本之舉,也認可創業降低失業率的初衷是好的——6月份的數據顯示,創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比1月份上升了0.11個百分點——然而創新創業是長期的、艱苦的、冷靜的“長征”。

  創新創業不成為潮流,力度不夠;太成為潮流,容易膨脹。啤酒需要泡沫,但不能都是泡沫。

  事實上,個別所謂創業者在出發時就“動機不純”。他們並不想像老一代網際網路創業者們那樣踏實地做好産品,改變人們的生活,繼而促進人類世界的文明,而是非常功利地希望能夠通過運作一個所謂的創新項目來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從而實現個人的“財務自由”。這種創業目的的不純粹,直接導致了部分創業項目的各種不靠譜。而不靠譜的項目居然也能獲得投資。不靠譜的投資人希望借助創業者不靠譜的項目來忽悠接盤者,或者直接護送到新三板上市,忽悠普通股民來進行獲利。這不像創業創新,而更像投機——俗稱“撈一把”。

  對於真正的創業創新者,要給予滿腔熱忱的鼓勵和支援;對於其中的失敗者,要給予寬容和溫暖。而在政策、環境、輿論氛圍等方面,務必要冷靜、客觀、適中。創業創新本來就是“熱血沸騰”的過程,政策和輿論不宜過分火上澆油,必要時甚至應該給予冷靜的引導和忠告。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