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青史豈會成灰——記島內各界紀念臺灣光復76週年

2021-10-26 09:05: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臺北10月25日電(記者陳鍵興、徐瑞青)秋雨稍歇,臺北中山堂前廣場上,人們排著隊,將還沾著水珠的鮮花敬獻在“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前,鞠躬,靜思……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紀念日。何為“光復”?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公會堂(即今中山堂)舉行,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兼臺灣總督安藤利吉在降書上簽名蓋章。5分鐘的儀式宣告日本在臺50年殖民統治徹底結束,寶島重回祖國懷抱。

  76年後,站在歷史發生地,臺灣各界有識之士肅立於“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前,表達對抗日先烈的深情緬懷和崇高敬意。活動由統一聯盟黨主辦,新黨、勞動黨、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夏潮聯合會、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中華基金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新中華兒女學會等團體的代表共百餘人參與。

  “76年前的此時,就在我們站立的此地,擠滿了群眾,興高采烈慶祝臺灣光復,見證回歸祖國版圖的歷史!”統一聯盟黨主席戚嘉林致辭時説,“今天,我們紀念臺灣光復,是向世界發聲,表明臺灣人民從未忘記歷史,我們要繼承臺灣人民熱愛祖國、期盼統一的心志。”

  離中山堂不遠,現臺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地,曾是日本殖民當局的所謂“臺灣總督府”。1895年,腐朽的清政府將臺灣割讓日本,寫下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慘痛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剜心之痛。

  日本殖民統治半個世紀,臺灣同胞被屠戮逾50萬之多。苦難歲月裏,無數臺灣先輩用鮮血和生命守衛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從武裝抗日到文化反日,從參與辛亥革命到回返大陸投身抗戰,前仆後繼,薪火不滅。

  “當年臺灣人口不過幾百萬,被殺數十萬,比例多高!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眾受盡壓榨。當時臺灣人有很強的抗日意識,背後是濃烈的祖國意識!”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在紀念現場對記者説起長輩從1895年開始的抗日故事,感慨萬分,“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終得光復,我們當然要永遠紀念!”

  “這個日子絕對不能忘!1895年後,臺灣抗日從南到北,無數志士流血犧牲。”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説。

  蕭家先祖蕭光明是當年組織鄉勇抗日的客家領袖,兩個兒子在戰鬥中壯烈犧牲,蕭開平的父親蕭道應則在1940年攜妻潛赴大陸投身抗戰。“父親講,抗戰勝利時,他跟身邊的臺灣人説:‘我們終於做回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了!’”

  時光荏苒,往事不可如煙。紀念活動中,人們又唱起當年的《臺灣光復紀念歌》:“張燈結綵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

  歌中的“不能忘、常思量”,對照當下島內某些現實,記者能感受到咏唱者的憤懣。活動主辦方聲明指出,臺灣光復,重回中國版圖,是兩岸全體中國人浴血抗戰、傷亡3500萬軍民同胞取得的成果,洗刷了民族恥辱,驅逐了帝國主義。這是臺灣先烈先賢50年反帝反殖民奮鬥的勝利,也是中華民族百年救亡圖存的重大里程碑。今天臺灣最大的危機是民族認同的分裂,這源於近年來民進黨編造歷史,扭曲歷史。

  很長一段時間,10月25日在臺灣是法定假日,會舉行隆重紀念活動。但在李登輝、陳水扁當政期間,放假被取消,進而“光復節”被廢棄,臺灣光復的歷史被刻意淡化。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當局不再主導慶祝活動。

  新黨21青連線發起人林明正帶著年幼的孩子來參加活動。他接受記者採訪時痛批,民進黨修改歷史課綱,切割“中國史”與“臺灣史”,“去中國化”教育導致下一代不知何為臺灣光復。

  中華海峽經貿交流協會理事長蘇恒直言,臺灣光復的歷史充分説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臺獨”勢力刻意消滅這段記憶,但真實存在的歷史豈會被抹除。我們有責任告訴年輕人真相,讓他們知道兩岸從來同屬中華民族。

  “法理歷史不容扭曲,兩岸一中不可動搖。”臺灣勞動黨聲明稿指出,民進黨當局肆意裁剪歷史,不顧一個中國的法理和事實,惡化兩岸關係,將臺灣帶入險境。臺灣社會應正視光復的歷史及其彰顯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現實意義,堅守中華民族大義,融洽兩岸同胞情感,擺脫外部勢力干涉,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以告慰抗日先賢先烈之靈。

  忘卻歷史是可悲、無希望的。記者駐點已歷19年,深感臺灣有識之士一直不懈努力,克服島內政治的現實困難,堅守國家民族的使命擔當。他們深知,根脈相連、命運與共,兩岸中國人曾飽受戰禍離亂之苦,就更渴望攜手共圓振興中華之夢。

  “當年,父親説,光復讓我們臺灣人找回了親爹娘。現在,我們期盼兩岸統一,把最後這片山河補回祖國。”蕭開平説。新黨21青連線召集人王炳忠則許願:“希望此地不只是有臺灣光復紀念碑,將來也可立上統一紀念碑。”

  現實難免遭遇迷霧、逆流,但大歷史、大情懷,對兩岸一代代的中國人而言,是格、是義!臺灣《觀察》雜誌社社長紀欣説:“臺灣同胞素有愛國主義傳統,傳統不會消失,必將在關鍵時期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