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生態文明:用綠色鋪就高品質發展底色

2021-06-22 10:08: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生態文明:用綠色鋪就高品質發展底色

  六月的彩雲之南,一群遷徙的亞洲象吸引著全球的目光。

  專家實時跟蹤監測、群眾紛紛保護避讓、政府啟動肇事保險定損賠付、網友積極獻計獻策……在這場“全民觀象”中,不傷害、不衝突,構建人象和諧關係成為中國社會各界的共識和行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回望建黨百年,從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到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再到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品質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俯瞰神州大地,一幅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畫卷徐徐鋪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撲面而來。

  理念昇華:“美麗中國”成為強國目標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攤開一張中國地圖,“胡煥庸線”東南方43%的國土居住著全國94%左右的人口,以平原、水網、低山丘陵和喀斯特地貌為主,生態環境壓力巨大;該線西北方57%的國土,供養大約全國6%的人口,以草原、戈壁、沙漠、綠洲和雪域高原為主,生態系統非常脆弱。

  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歷史高度,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彰顯出中國共産黨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

  1983年,全國第二次環境保護會議召開,將環境保護確定為基本國策;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寫入報告;2007年,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標誌著黨對發展與環境關係認識的進一步加深。

  2012年11月8日,這是中國生態環境史上值得銘記的日子。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中國共産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行動綱領的執政黨。

  2017年,黨的十九大通過《中國共産黨章程(修正案)》,再次強調“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2018年3月,生態文明正式寫入憲法,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願的高度統一。

  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2018年5月18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上述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給予深刻回答。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助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天更藍了,與2013年相比,2019年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43%,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提高至87%,中國成為世界上治理大氣污染最快的國家;山更青了,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成為近20年來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水更綠了,與2015年相比,2020年全國地表水品質達到或好于Ⅲ類的水體比例上升17.4個百分點,達到83.4%。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為‘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説。

  嚴密法制:體制改革構建“四梁八柱”

  實行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制,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涉深水、動真格。

  《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我國制定40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構築起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河長制、湖長制、生態補償機制、環保稅……“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體制機制創新日益完善。

  作為我國環境監管模式的重大變革,自2015年開展的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對31個省(區、市)實現全覆蓋,截至目前,各輪次督察共受理、轉辦23.7萬多件群眾舉報,推動解決了19.6萬多個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讓最嚴格的環保法“長出牙齒”。

  用制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有權必有責、有責必擔當、失責必追究,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地生根。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21年1月1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萬里長江開啟“人退魚進”的歷史轉折;“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2019年9月,九曲黃河的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小時候,三江源的生態惡化,草場面積減少,牛羊吃不上草。現在,我的家鄉雨水逐漸多了,野生動物經常‘光顧’我們的草場。”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的牧民昂扎説。

  從草原的利用者到守護者,如今,昂扎有了新身份——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快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佔國土陸域面積的18%,海域面積的4.1%。

  朱鹮從發現時的7隻恢復到5000余只;藏羚羊從幾萬隻恢復到目前的30多萬隻;白頭葉猴從20世紀80年代的300余只恢復到1300多只;白鶴由210隻增加到4500余只……一系列振奮人心的數據背後,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矢志努力和積極進展。

  大國擔當:綠色發展融入生産生活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6年來,余村人踐行“兩山”理念,矢志綠色發展,實現生態和經濟同向而行,發展與保護同步而進。2019年,余村實現經濟總收入近2.8億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4.9萬餘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成為引領中國邁向綠色發展道路的理論之基。

  加大化解鋼鐵、煤炭等過剩産能和淘汰落後産能力度,至2019年年底,我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48.1%,提前完成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和綠色技術交易中心,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中國已成為世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

  垃圾分類、綠色出行、光碟行動……在城市,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已成潮流,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增長至14.8平方米,讓老百姓“開窗就能賞景”;在農村,“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問題得到根本扭轉,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5%,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90%以上的行政村,每個人都成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

  2020年9月,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佈,“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是中國推動高品質發展、實現綠色轉型的自覺行動,也是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責任擔當。從倡導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到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再到2021年10月在中國昆明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中國與世界攜手,為改善環境、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通過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品質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

  邁上綠色發展之路,中國這個最大發展中國家的步伐愈發堅定,14億多中國人民正凝心聚力、接續奮鬥,共舞如椽巨筆,同繪美麗中國新圖景。

  (本報記者 楊 舒)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