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社科評論|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探索與實踐

2021-01-22 09:58: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字號

  長期以來,貧困一直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共同難題。為了減緩或消除貧困,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最終取得了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的歷史性成就。回顧中國減貧歷史,習近平主席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民積極探索、頑強奮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2020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向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致賀信時強調:“經過8年持續努力,今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已經全部脫貧,貧困縣已經全部摘帽,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中國特色減貧道路記錄了中國的減貧歷史,凝聚了中國的減貧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和深入探討。

  艱苦卓絕的減貧探索

  近代中國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農村的貧困問題尤其嚴重。新中國成立之初,絕大多數農民處於貧困狀態,饑餓、饑荒和災害時刻在威脅著農民的生存。隨後,面對不斷增加的農村人口和國家工業化的需求,我國採取了“集體主義”以提高生産能力、“平均主義”以縮小貧富差距。經過近30年的艱苦奮鬥,農村的貧困狀況得到部分緩解,特別是農村的教育、衛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在普遍貧困的狀態下,中國有效避免了兩極分化,並切實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開始實施農村改革,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戶生産積極性大幅提高。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減貧事業産生了巨大影響,從1978年到1985年,僅僅6年時間,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25億,貧困人口總量下降了50%。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突出,區域之間的貧富差距擴大,與日益富裕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較,中西部地區、山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現象漸趨突出,特別是14個連片貧困地區匯聚了大部分貧困人口。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農村從普遍貧困進入區域性貧困時期。

  面對區域性貧困問題的凸顯,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發展的支援力度,成立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撥付專項資金,利用扶貧貸款,實施以工代賑工程,開始了大規模的專項扶貧。此後,我國相繼制定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通過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促進貧困地區的産業開發,提升勞動力素質,增加貧困人口外出就業。到2010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已基本形成。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的實施,標誌著我國減貧事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並以“兩不愁三保障”為貧困戶脫貧標準,將解決農村絕對貧困問題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將開髮式扶貧與保障式扶貧相結合,精準和綜合地解決貧困問題。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尤其是脫貧攻堅階段,貧困戶收入明顯提高,實現了“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安全住房、基本醫療有保障”;帶動了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全面提升,特別是道路、網路覆蓋所有貧困村;貧困地區的公共服務得到不斷完善,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水準大幅度提高;大多數貧困村通過産業扶貧發展出特色産業,提高了村莊的經濟實力;貧困村的集體經濟得到發展,鄉村治理水準和治理能力均得到提高。精準扶貧的實踐豐富了中國的減貧經驗,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減貧道路。

  獨具特色的減貧實踐

  在長期的減貧實踐中,中國減貧道路呈現出鮮明的特色。我國的減貧事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在發展中減貧,注重發揮制度優勢,並將外部的幫扶與內生動力的提升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消除貧困是中國共産黨人的重要使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奮鬥目標。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戰略任務,將貧困群眾脫貧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目標,層層壓實脫貧責任;實行最嚴格的考核制度,保證全部貧困人群真脫貧,實現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通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貧困群眾的生存狀況得到極大改善,發展能力得到明顯提高。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脫貧攻堅實踐中,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把貧困群眾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邁向小康社會、一起過上好日子作為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可見,中國的減貧實踐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和生動詮釋。

  第二,在發展中減貧。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減貧事業強調開髮式扶貧,通過發展生産促進貧困地區産業興旺,增加貧困農戶的收入,實現脫貧目標。在促進貧困地區産業發展中,系統地解決了發展生産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信貸供給、技術培訓和市場培育問題。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時期,我國促進産業發展的力度加大,探索出許多産業扶貧的新方式,從貧困戶入股企業獲得穩定收入到推動電商發展,建立了消費扶貧網路,形成了多種市場化減貧機制。

  基於不同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中國政府制定了相應的減貧目標。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貧困線相對較低,僅僅涵蓋了最基本的食物和少部分的非食物需求,這種低標準的貧困線僅能保障有限的扶貧資源聚集到最貧困人群。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曾經多次調整貧困線,使扶貧對象的生活水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提高。2011年我國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貧困標準提高到2300元,貧困戶脫貧要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要求,這不僅涵蓋了貧困群體生存需求,而且也涵蓋了部分發展需求,從開髮式扶貧和保障式扶貧兩個方面,確保了貧困戶能夠穩定脫貧。

  第三,發揮中國的制度優勢。在中國減貧事業發展過程中,我國的制度優勢得到了充分體現。黨在扶貧中的領導作用和政府的統籌能力,是中國減貧成功的重要保障。在精準扶貧過程中,五級書記抓扶貧,壓實了扶貧的責任,黨員幹部深入貧困地區,幫助貧困戶解決脫貧中的困難,與貧困群眾建立了血肉聯繫。政府通過制定扶貧規劃,統籌扶貧資源,發揮了財政扶貧的作用。政府主導的專項扶貧和行業扶貧,共同構築了相對完善的政府扶貧體系。政府不僅利用財政資源,而且推動金融、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到扶貧工作中,發揮社會各界的優勢,構建了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

  第四,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中國的扶貧堅持增強貧困群眾的發展能力,注重促進內生動力的提升。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補齊貧困地區發展的短板,特別是交通、通信和公共服務的短板。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使貧困地區能夠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高速發展;在此基礎上,推動貧困地區的産業發展,發揮貧困地區的比較優勢,增強發展的後勁,促進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經過多年的扶貧,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逐步縮小,貧困地區出現産業興旺的新局面。

  教育和職業培訓是中國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通過教育水準和生産技能的提高,提升貧困群眾的生産能力,以防止出現貧困的代際傳遞。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使貧困戶的發展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同時,我國在扶貧過程中強調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建設,特別是村一級組織建設,通過發展集體經濟,選好發展帶頭人,貧困地區村級組織發揮了扶貧的帶動作用。我國一直推動扶貧到村到戶,特別是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以來,針對貧困村和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發展方案,從而使貧困村和貧困戶有了發展的信心與動力。

  中國減貧事業的巨大成就,得益於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凝聚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的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已經成為全球減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的成就,有助於在全球廣泛凝聚共識、提振減貧信心。下一階段,中國將繼續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提升民生福祉水準。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作者簡介

  姓名:王曉毅 徐宗陽 阿妮爾 工作單位: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