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華網評:流調資訊洩露,親者痛、病毒“快”

2021-01-22 09:5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近3個月以來,至少有10起流調資訊洩露事件發生。雖然基於我國龐大的流調數量,這一數字並不高,但這些案件幾乎發生到疫情零星散發的每個城市。每一次的資訊洩露都會掀起巨大的輿情浪潮,也會讓患者在忍受病情折磨的同時,還要遭受精神傷害。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細細梳理流調資訊洩露事件,可以發現,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是其中重要的源頭。部分流調人員甚至認為,“離了手機就很難開展工作”。這裡面暴露出兩方面的問題:其一,目前一線的流調工作並沒有完全實現資訊化、數字化,一些環節不得不借助私人化的即時通訊工具,在個人隱私數據的確權、處理與應用、知情,以及流動等數字化、密碼化保障方面存在欠缺;其二,在接觸到流調資訊的人中,有少數人法律意識薄弱、保密意識欠缺。這些因素都給流調資訊遭洩露增加了風險。

  然而,流調資訊遭洩露後,不少地方在處理相關案件時仍等同於一般的個人資訊洩露,有些還“沒了下文”,甚至有的地方認為這是負面輿情進行“捂蓋子”。這不僅不能有效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還容易引發其他人的肆意效倣,對防疫流調造成不利影響。

  流調資訊洩露,讓親者痛、病毒“快”。因為流調資訊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更甚于普通的個人資訊。一個顯而易見的後果便是:確診患者和密接者可能會因為擔心相關資訊遭洩露甚至面臨網路暴力,而在説明個人行蹤時有所顧及甚至隱瞞,這就會給流調工作增加新的難度。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我們需要儘快為流調資訊打造“密不透風”的防護墻。相關部門應汲取過去一年多來各地患者資訊洩露的教訓,通過建立標準化操作流程、嚴格控制流調資訊蒐集範圍和傳播半徑、進一步完善大數據建設等更具指導性和約束力的措施,不斷完善流調工作,把握好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權的平衡,守好公民個人資訊安全防線,為流調工作充分發揮好疫情防控“偵察兵”的作用保駕護航。(文字:王井懷 王陽 手繪:任之初)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