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列寧報刊思想對媒體融合的啟示

2021-01-22 09:55: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字號

  列寧經過一系列新聞實踐,創造性地充實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豐富了俄國社會革命的思想武器。本文通過梳理列寧關於報紙黨性原則、“全俄的報紙”、報紙社會功能等論述與實踐,以發現其現實指導意義,觀照我國當下媒體融合的發展。

  “定盤星”與黨性原則

  列寧報刊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創造性豐富。1900年8月下旬,列寧在《火星報》編輯部聲明中寫道:“我們將嚴格按照一定的辦報方針,一言以蔽之,這個方針就是馬克思主義……我們主張不斷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將其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自中國共産黨新聞事業發展以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斷充實和發展,當下的媒體融合更離不開這一思想的重要指導。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黨報黨刊的任務首先就是組織討論,論證、闡發和捍衛黨的要求,“黨報黨刊要‘極其明確’而‘堅決地闡述和捍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原則”。列寧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黨的出版物“黨性”原則,認為黨的寫作事業是“齒輪和螺絲釘”,應當成為黨有組織、有計劃、統一的工作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必須姓黨,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統一的。這就要求媒體融合過程中不僅要鞏固好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傳播好主流聲音,還要處理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性問題。

  重視發揮報刊的社會功能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一是黨報具有政治功能,能夠組織、討論、闡發政黨的立場與要求,是思想鬥爭的工具;二是報刊可以作為一種生産資料進入到工人的生活中,起著一定的經濟作用;三是報刊具有司法文件作用以及可以起到監督的作用;四是報刊可以培養讀者,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列寧在此基礎上不僅注意到了報刊的輿論引導功能,還明確提出了報刊的經濟建設作用。他認為“應當把實踐中直接提出來的勞動問題放在首位……成為在經濟上重新教育群眾的工具”,要求報紙要多談些經濟,尤其是要蒐集、考察並研究新生活實際建設的各種事實,從而將宣傳鼓動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的軌道上來。

  當下,媒體融合,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為實現中國夢提供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援,為深入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出重要作用。除對新聞政治作用、經濟作用的重視外,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到新聞的文化作用和環境作用,他提到以前是“人找資訊”,現在是“資訊找人”,我們正面臨被資訊包圍的環境,“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

  矩陣的雛形:“全黨機關報”“全俄的報紙”

  1900年,列寧創辦了黨(社會民主黨)的全俄機關報《火星報》和《曙光》雜誌,並在這兩份報刊的編輯聲明草案中提出,要採取一種高級的形式鞏固各地運動,即具有一定形態和組織的宣傳工具。他認為只有這樣的組織才能夠使黨成為真正的事實。為建立這樣的報刊組織,列寧談到,首先要出版一份共同的黨的刊物,這份黨的刊物不僅要為個別地區服務,更要為全俄的運動服務,它能夠聯合一切寫作力量,體現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其次,為使報刊能夠在全國完整地、及時地傳遞,還必須要建立一個有效的分發體系向俄國各地供應定期報刊。報紙成為集體的“腳手架”、組織者,依靠報紙形成的固定組織,一方面從事著地方性及全國性的工作,可以密切關注並思考政治事件的教育作用及影響;另一方面基於技術組織而形成的代辦員網,其規模可以遍佈全國各地,形成統一、廣泛、多樣的分工。同時,他還對不同報刊的篇幅、定位、內容形式、管理和推銷形式等提出不同意見。

  列寧建立“全黨機關報”和“全俄的報紙”的邏輯和方式,反映著俄國社會民主黨在面對時代變化時對輿論陣地的佔領以及對黨的共同經驗的創造歷程。資訊時代,我們面臨的不再是槍林彈雨的實戰,但各種思想、意識形態的交鋒更為激烈。因此,“媒體融合”時代我們更需要新型的主流媒體矩陣以及一體化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放大中國聲音。在這中間,我們要處理好不同媒體之間的融合關係,創造多樣的表達樣態和內容形式,吸納各類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網路人才,實現資訊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互融互通,建立一個資源集約型、結構合理化、差異性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不可或缺的新聞真實

  新聞真實性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理念,馬克思將其稱為“報刊的有機運動規律”。列寧在報刊工作中曾多次強調新聞真實,他于1920年在莫斯科工農代表蘇維埃全體會議上認真反思了誇大報道的危害,並建議從中吸取教訓。他認為報紙應該堅持真實的報道,甚至有時候要把情況想得再壞一點。

  對於新聞的真實性,習近平總書記更加明確地指出,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醜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新媒體時代,各類資訊冗雜,多種觀點甚囂塵上,資訊傳遞速度加快使得事實的核查更為複雜多變。因此,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在做好形式、手段的創新外,要更加注重內容本源的創新性與真實性,多深入基層掌握一手材料,準確報道新鮮事例,並從社會整體出發思考、梳理、闡發事件的意義。

  基於時空觀的技術採納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述交往革命時曾提到“用時間消滅空間,是現代交往手段給現代物質和精神交往帶來的革命性的現實”。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對交通運輸手段和電報發展做出説明,認為這種物質生産和交換的巨大變化,刺激了精神交往的發展,現代交易所的出現、新聞業的快速膨脹等就是精神交往變革的直接反映。列寧保持了馬克思恩格斯對技術的敏感性,他將廣播比作“不要紙張、不受距離限制的報紙”。1922年,他寫信叮囑史達林“在完成組織無線電話通訊事業上,在生産完全適用的揚聲器上,絕對不要吝惜資金”,要儘快使無線電廣播把講話、報告、講座等播送到盡可能遠的地方去,以便廣大群眾能夠收聽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繼續發揚了這種“時空觀”,他曾就我國宣傳思想、新聞輿論、媒體融合等涉及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發表過多次重要講話,兩次提到新聞媒體應當“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在政策上,將媒體融合上升至一個戰略層面去推動和深入;在新聞實踐上,他要求新聞輿論要把握好“時度效”,多花力氣把“新菱筍、活魚蝦”獻給讀者;在技術上,他支援“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全媒體以及人工智慧的健康發展。在網路技術不斷膨脹的時代,媒體不僅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採納新技術,同時也要做好應對之策,保障媒體環境的人本發展、健康發展和綠色發展。

  綜合來説,列寧在社會革命中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肯定與應用,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一定的參照,其對於馬克思主義新聞實踐的創新和繼承,也影響著當下我國新聞實踐的思想淵源和理論指導。列寧對於新聞媒體功能的重視,對我們重新認識媒介對社會的塑造和服務功能有啟發作用;列寧在新聞形式和新聞組織上提倡的“全黨機關報”“全俄的報紙”對我們認識建立全媒體矩陣和新型全媒體重要性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列寧對於新聞內容真實性的要求,也是當下媒體融合進程中需要堅守的內容;他對待媒體技術的態度以及不遺餘力地推廣,體現著馬克思主義時空觀和時代價值。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作者簡介

  姓名:王燦發 黨李丹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