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共塑疫後世界:更平等的全球化 更平衡的文明

2020-08-29 11:01: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國際論壇對話

  1.世界秩序需基於夥伴關係和平等

  翁詩傑:在過去的30年裏,全球化成為世界大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對發展中經濟體尤為如此。全球化同時見證了以多邊主義為前提的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出現,多邊主義已被視為解決全球關切議題的可行辦法,並一直在協調國際社會應對若干全球性危機中發揮作用。近年來的成功實例,包括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遏止埃博拉病毒。

  經濟全球化大幅度重塑了全球經濟格局,然而,欠發達經濟體對經濟全球化依託的經濟聯通性和自由度卻有著爭議,認為經濟全球化加劇了貧富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經濟差距,弱小國家容易獲取的工業生産材料和勞動力供應鏈,乃至它們給商貿、服務所提供的市場,往往只淪為增添強國財富的工具而已。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給全球化帶來了一次大考驗,促使國際社會必須採取協調一致的應對措施。不幸的是,美國背棄眾望,缺席領導全球抗疫鬥爭,讓國際合作備受阻撓。美國的一系列“退群”,包括最近宣佈凍結對世衛組織的資金援助,清楚表明其執意反對國際合作的立場。

  相反的,中國迅速向疫情嚴重國家派遣醫療隊,並提供物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遺憾的是,中國善意的人道主義援助,卻被刻意描繪和誇大為旨在擴大中國地緣政治影響力的宣傳手段。中國疫情的應對迅速有力,死亡率相對低,這更惹惱了華盛頓,讓美國霸權的自豪感受損。所謂北京捏造疫情死亡率和發病率數據這類毫無根據指控的出現,自然也就成為意料中的事。同時,中國抗疫經驗的分享,也被指責為“輸出中國獨裁模式”——這簡直已經語無倫次了。拒絕吸收非英語國家人民的經驗,似乎已成為西方必然的傲慢。友愛精神已被拋擲窗外,這大大損害了國際合作。

  王靈桂:全球化的本質是思想、物質和生産的全球聯通。隨著火車、汽車、飛機的大規模商業使用,空間距離被大大壓縮,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開始出現。網際網路的出現又豐富了全球化的形式和內涵,讓全球之間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便捷快捷。説疫情從物理上隔絕了人們之間的聯繫,只對了一半。因為網路世界的聯繫不但沒有受到阻隔,反而得到極大的發展。各種遠端診斷、遠端教學、雲端會議和網上消費等得到快速發展,就是典型的例子。疫情期間全球化的這個特點,將在疫後繼續得到發展。網路手段的極大豐富和多領域運用,將是疫後全球化的主要特徵之一。全球化對世界發展的意義並沒有改變。互聯互通是人類的本性,也是實現人類幸福的手段與途徑,從古至今這個特點沒有改變過。疫後全球化不但不會停止,反而會以更加嶄新的形式和更加豐富的內涵呈現並造福全世界人民。

  彼得柯西尼: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已經將貪婪、不平等、剝削和資源枯竭“正常化”。這在很大程度上緣於越發肆無忌憚的極端資本主義。全球金融某種程度上現在仍然是由美元體系主導,該體系通過制裁和沒收資産來實現對全球經濟和全球財富的完全控制,並在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配合下脅迫持不同意見的國家。

  國際勞工組織初步估計預測,全球約有16億人失業,約佔全球勞動力的一半,其中許多人在疫情暴發前就生活在不穩定的條件下。世界糧食計劃署擔心數億人可能遭受饑荒。

  中國將在新興世界秩序中發揮重要作用。這種世界秩序不是由西方精英所設想而成,不是為了築墻,而是建立在夥伴關係和平等基礎上,以和平方式避免衝突並解決衝突。疫情危機逐漸喚醒人類的新意識,這種新意識我們一直擁有,但卻淹沒在事物的洪流中——貪婪、權力、舒適以及對弱勢和貧困人群的忽視。

  2.疫情考驗各國應急與組織動員能力

  彼得柯西尼:新自由主義理念將一切私有化,尤其是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的私有化,摧毀了人們積累的資産基礎——將社會資本從底層轉移到頂層,轉移到西方私人銀行和少數寡頭手中。這就摧毀了較貧窮國家可能好不容易建立的、為數不多且往往脆弱的社會安全網——原本安全網能夠在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貧困激增的情況下發揮作用。中國願意與世界分享其巨大的發展成果,這與西方的一貫做法相反。中國選擇合作而不是競爭,受利潤驅動的西方資本主義很難理解這種概念。

  中國從70年前的零基礎出發,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社會主義成功的生動例子。中國是從不尋求衝突或侵略的國家,是努力發展夥伴關係並提倡和平共處的國家。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和平和雙贏,搭建各國人民之間的橋梁。這是21世紀發展的基石,它標誌著不同條件下的全球化——基於平等的全球化。夥伴國家是在邀請而非脅迫下參與這項偉業,以陸路和海上路線跨越世界,開展貿易等各種交流,為新技術和社會科學帶來源源不斷的想法,推動人類和平互動。

  黃平:我們正在見證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確定性本身成了最大的確定性,社會失范、政治失序、制度失靈、安全失控、精英失職,在西方國家已不是個別現象;國際關係重組、國際秩序重建、國際格局重構,是正在或將要發生的事情,不論人們願意不願意。2020年又平添一大變數——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圍繞疫情的諸多流行病學問題仍無確切答案,疫情帶來的經濟社會停擺仍未結束。

  迄今我們所知所熟所用的國際層面的制度、機制、組織,更多的是二戰結束後為了防止人類再度陷入戰爭,為了在和平基本能維護的環境下謀求經濟社會發展,而很少是為了預防和制止病毒大流行,連這方面的專業人員、預算經費、組織架構、體制機制也都相當薄弱,在有的國家甚至形同虛設。這給有效抗疫增添了難度。概括起來,第一,這次疫情暴發,所有人和國家、政府、組織、機構,誰都沒有先見之明、提前知道,更沒有提前知道如何妥善應對,所以根本就沒有任何理由去無端猜忌別人一開始沒有採取更高明的措施,更沒有資格去事後諸葛亮般地指責別人為什麼沒有做得更好。第二,這次病毒降臨,對所有人和國家、政府、組織、機構,都是一次大考,經受考驗的,不是某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實際的應急與組織動員能力,尤其是面臨緊急的公共衛生危機時的應急能力和治理能力,其中包含但不限于:國家的組織力、民眾的配合度、社區的管理水準、個人的行為自覺、防疫體系的健全性與可行性、醫護人員的專業水準與奉獻精神,等等。第三,這次疫情蔓延,使本來就還沒有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完全恢復過來的各國經濟變得更加低迷,失業人數之多已經成了某些大國自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故也無法從原有版本的經濟政策中直接找到解困之道,包括試圖逆全球化而上,不僅要自我“優先”,而且不惜單方面“脫鉤”。最後,這次抗疫對所有人和國家、政府、組織、機構,都是全新的挑戰,使本來就已經高度不確定的世界變得更加不確定,使我們本來就面臨認識範式與治理方式轉換的巨大壓力變得更加沉重。

  王靈桂:一個時期以來,全球化到底還有沒有前途的問題,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擔憂。其中,美國因素是造成人們困擾的主要原因。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對外政策由全球擴張向孤立主義回調;美國正在失去領導意願,又不願意別國發揮某種補充作用;隨著國際新生力量的不斷崛起,美國開始重新評估其構建的開放、多邊的國際規則體系在保障其實現自身利益方面的效率,其政策取向由“全球模式”向半封閉乃至封閉的“俱樂部模式”轉變;美式自由主義主導的世界秩序觀和國際規範,強調美國樣本的普世性,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美國與其他大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西方主流價值觀遭遇質疑,西方社會分裂加劇,既體現在精英階層內部的分化,也體現在保守力量與自由主義建制派的政策分歧,還體現在精英階層與公眾之間的認同分歧和矛盾。因此,一個時期以來國際社會普遍擔憂的所謂“逆全球化”,實際上是美國政策猶疑和多變造成的不確定性。這個特徵在當前抗擊疫情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説,疫後的全球化將不會再是美國一家獨大,而是多種力量共商共建共贏的格局。

  3.叢林法則只會讓世界陷入混亂

  黃平:我們面對的一個大問題是:人類究竟能否在突如其來的大危機大災難大瘟疫面前攜手共同應對?進入21世紀以後,一者以資本、商品、服務、科技、資訊和人員的大流動為特徵的本輪全球化以超越西方世界原來所設想的廣度和深度迅速發展,二者非西方國家和地區在這輪全球化中以幾百年來沒有先例的規模、速度和勢頭成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在這種情況下,世界是繼續按照事實上的叢林法則玩零和遊戲,還是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同的互鑒互補、合作共贏的道路?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全球蔓延的大疫情,也許很多人會對非零和非叢林的新秩序新格局繼續懷疑或保留,內心仍認定無論是經濟競爭還是政治博弈,都只能是你少我多、你輸我贏,甚至是你死我活。但是,一場瘟疫天災讓我們越來越看到病毒是人類的共同敵人。沒有共同敵人,就感覺不到有共同利益;沒有共同利益,就談不上共同責任。如果利益不分享、責任不共擔,命運共同體就似乎離我們還太遙遠。

  如果沒有哪怕僅僅是針對這一次全球性公共衛生安全挑戰而進行的艱苦努力,而繼續走各自為政之路,不但輿論上對人“甩鍋”,而且仍然遵從叢林法則、信奉零和遊戲,那就不只是病毒會持續蔓延,病死人數會持續攀升,各國的衛生體系會面臨崩潰,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無法恢復,而且世界真的可能再度陷入大混亂、大蕭條。反過來説,我們面臨的這次大疫大考,使得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再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由於病毒蔓延、病人劇增,在生還是死這個終極命題面前,人類邁向一個更開放、更公平、更可持續的全球化,並攜手共建一個健康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就成為現實的理性選擇。這麼説來,新冠肺炎疫情將永遠改變世界,而不是疫情之後世界又回歸過去。

  翁詩傑:當前疫情引發了對全球化現有模式的有效性重新審視的思潮。在全球一些民粹主義政客的鼓吹下,披上民族主義外衣的單邊主義正不斷升級,我們明顯更需要對此思考。必須承認的是,這次百年一遇的疫情是檢測國際合作和團結的試金石。目前全球經濟前景總體呈現悲觀嚴峻態勢,人們普遍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的全球化,勢將面臨最大的考驗。值此人類可能面臨越來越多生存挑戰之際,與全球合作相對立的民族主義和單邊主義,只會讓世界以更快的速度毀滅。

  新冠病毒肆虐是一個警鐘,提醒我們,在災難面前,人類命運相同,只有通過集體的智慧和團結,我們才可能生存下來。國際社會必須重塑全球化的現有模式,以免為時已晚。迫切的生存威脅與抗災救援的問題,理應更受到重視。重塑的全球化應該超越經濟領域,並且必須從過去的不足吸取教訓,讓新階段的全球化擺脫任何霸權主義國家的控制。國際合作機構也必須被賦予足夠的資源,以能夠履行職責,建立一個沒有政治干預的共生模式。

  王靈桂: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進程受阻與西方保守力量回調,將在各個領域影響國際秩序和國際規範。美國的抗疫表現説明它的軟實力不復當年,美國不願承擔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的領導責任,國家內部鬥爭愈演愈烈。西方和美國的亂象表明,世界也許需要進行適當平衡。

  4.新的全球化將從疫情危機的灰燼中誕生

  彼得柯西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世界也許要經歷權力的巨大轉變,向更平衡的文明、更強的社會正義和公平轉移。中國經濟很強勁。儘管實際上大概停滯了兩個月,中國經濟已基本復蘇,而西方國家還在努力尋找合作和經濟改革的共同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國內生産總值將下降3%,2021年將略有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中國2020年將有1.1%的溫和增長量。這兩個數字可能都被低估了。鋻於全球經濟大規模衰退,2020年全球國內生産總值(GDP)可能高達-10%至-15%。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已經相當迅速地復蘇,公共銀行部門必須解決經濟的弱點。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的首席經濟學家所説:“我們談論的是有品質的增長”,這意味著側重於人們需求的社會層面。中國將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這一21世紀的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並擴大其倡議的合作夥伴和準成員,目前已有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由於疫情災難,國內生産總值下降,而外債與之相反不斷上升。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宣佈,中國將在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用於支援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抗疫鬥爭以及經濟社會恢復發展。中國將同二十國集團成員一道落實“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並願同國際社會一道,加大對疫情特別重、壓力特別大的國家的支援力度,幫助其克服當前困難。

  新的全球化將從疫情危機的灰燼中誕生。“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一種新工具,可以讓有自信的夥伴國不必擔心因渴望維護自身主權而受到“制裁”。而以美國為首的個別國家,可能不喜歡“改變遊戲規則”。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可能無法免於西方的抨擊和打壓。背後的原因並不是美國所謂的“疫情內疚”或管理不善或貿易不公。這些不實指控意在詆毀中國,希望破壞或削弱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任。中國央行不久前在深圳、蘇州、成都和雄安在內的多座城市試運作了新推出的加密貨幣——電子人民幣。終有一日,新的網路貨幣將在國際上得到推廣,用於貿易、大宗商品定價,甚至充當安全穩定的儲備貨幣。數字區塊鏈貨幣保證了用戶的整體安全,不受外界干擾。這是免受“制裁”和隨意沒收的保護。這也將為中國的經濟實力增加一個新維度。讓我們暢想一下平等的全球化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全球化能夠服務於所有國家,比如充當歐洲在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恢復的工具。

  王靈桂:有兩個消息能對我們預測未來全球化的基本圖譜有所其啟示。5月27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公開發表演講指出:由27個成員國組成的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將成為其政府的重中之重,“我們歐洲人將需要承認中國在國際體系的現有結構中佔據領先地位的決定性作用”,她還表示將與中國達成一項投資協定,並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健康方面密切合作。5月30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文章稱,東盟十國和中國承諾致力維持開放市場、避免實行不必要的貿易限制措施。此前,東盟十國和中國的貿易部長還聯合發表了“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和加強《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協定》合作”的聯合聲明,重申將密切合作以對抗疫情,並呼籲共同減緩疫情對全球和區域貿易與投資的衝擊;承諾迅速有效地分享抗疫資訊和經驗,“展示東盟-中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的精神”。習近平主席不久前在有關會議上強調,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慧製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充分展示了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巨大決心,給世界吃了定心丸。未來,多元發展、合作共贏的全球化前景一定會更加光明,一定會更好造福世界人民。

  (供稿: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 統籌:王靈桂、趙江林 翻譯:董方源、馮北京)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8日 12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