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特區應在“特”上發揮示範作用

2020-08-29 10:58: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何建華認為,新時代經濟特區的發展,“特”的功能作用並沒有終結,而是目標更高、使命更強、責任更大。特區應繼續發揚“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拓荒牛精神”,繼續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試驗平臺,勇作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實干家。

  40年前,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成為首批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4月,海南成為最大的經濟特區;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新疆的喀什、霍爾果斯設立經濟特區。一路走來,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紀念特區創建40週年,社會各界進一步認知,特區之“特”,就是以“殺出一條血路”的氣魄先行先試,“走出一條新路”,為全國改革開放探索路徑、創造經驗、提供借鑒,發揮旗幟引領作用。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肩負著創新發展新使命的經濟特區,能否再“特”、如何再“特”?這成為海內外普遍關注的話題。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不確定性重大風險考驗。以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為標誌,經濟特區站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再出發的新起點上,必將在更高水準、更高層次、更廣領域中成為新的動力源和增長極,承擔起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新實現路徑的歷史使命。

  這就是説,新時代經濟特區的發展,“特”的功能作用並沒有終結,而是目標更高、使命更強、責任更大。特區應繼續發揚“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拓荒牛精神”,繼續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試驗平臺,勇作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實干家。以深圳前海為例,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而前海則是“特區中的特區”。那麼,前海之“特”怎麼體現?題中應有之義,就是如何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大有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時明確指出,近來,經濟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風,越是這樣我們越是要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定不移維護和引領經濟全球化。

  這是中國領袖向世界傳遞的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最新立場和鮮明態度。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大勢,不可逆轉,反全球化是倒流逆風;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是一個共同體;中國堅定不移維護並引領全球化。

  基於這樣的認知判斷,世界脫鉤、新冷戰、去中國化是不可能的。因為,當今世界在構成經濟全球化的要素方面,比如資本、商品、服務、勞動以及資訊等,已然超越市場和國界,形成廣泛而深入的擴散,某種程度上已融為一體,不可分離。當前面臨的困局,是以阻隔、限制人類社會交流交往為主要特徵的新冠肺炎疫情,這為經濟全球化注入了新的不確定性。但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一定會開啟,只是其趨勢特徵也許會發生變化。比如多元主導,不可能再一國“一股獨大”;平衡協調,全球經濟貿易規則進一步完善;利益共用,推動形成資本與民本共進的大同世界。

  有鋻於此,前海之“特”,就應當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大有作為。當然,大有作為並不意味著無限能力,而是盡己所能,做好自己能做應做的事情,發揮自身的作用。比如從功能定位看,前海是“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增強與香港發展的關聯度,為香港服務業擴大空間,為香港的結構優化發揮杠桿作用”。這就要從“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高度,切實發揮好前海的作用,不斷促進深港合作,更好地促進香港的繁榮穩定發展。

  在促進深港融合發展方面,針對香港的産業鏈創新,應攜手發展現代服務業,比如金融、物流、貿易、文旅等;針對香港的就業困惑,應吸引更多香港年輕人來前海集聚創業;針對一些政策障礙,應創新突破,吸引更多熟悉國際規則的香港精英人才來前海發展,分享內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增強他們對深圳和國家發展的認同度與向心力;針對金融創新,應與香港聯手協同,促進深港國際優質資本微迴圈,共同維護並增強香港作為遠東國際資本與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取得1+1>2的良性互動效應,攜手打造世界金融中心,等等。

  如果深圳在新一輪全球化中大有作為,就能體現出“特”的魅力,由“先行先試”進入“先行示範”的更高境界,為中國維護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何建華)

[責任編輯:楊永青]